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增城区小楼镇非遗文化传承人何锦祥 让民间传统艺术木雕得以保存并传承

23-8-19 06: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4|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木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加工的工艺形式,被称为“生活的艺术”。在增城区小楼镇有一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手工艺人的心 ...
 木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加工的工艺形式,被称为“生活的艺术”。在增城区小楼镇有一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手工艺人的心血,闪现着手工艺人的智慧,寓意丰富,造型独特,它就是增城传统木雕。

(第三代传承人何锦祥与其作品)

历史渊源:三代传承 影响深远

增城传统木雕分布于增城区大部分地区,在增城周边的博罗、从化、东莞和广州市区亦有分布,以增城区小楼、派潭正果荔城增江石滩等镇街现存建筑木雕为最,2021年5月被列入增城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城传统木雕由小楼镇小楼村木雕艺人何世林于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何锦祥(何世林孙),现已是第三代。

何世林出生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小楼村一个木匠世家,少儿时期就跟随长辈做木匠学徒,受家族遗传影响,何世林成年后在制作水桶、风柜和各种农具等方面的木工技艺十分精湛,深受四乡八里乡亲欢迎。由于家境清贫,加上时逢乱世,子女又多,而这些简单的木工活在当时连换口饱饭吃都难以达到。内行人都知道,简单木工活虽难以维持生计,但增城民间拥有深厚“祠堂文化”底蕴,十分看重祠堂、寺庙的修建和保护,修建祠堂的人工是“双工”甚至“三工”, 若擅长雕刻用于装饰祠堂花板、神主牌等的木工技艺,则工价更高。

俗话说“穷则思变”,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何世林在承接一般木工活的同时,通过遍访周边木雕民间艺人和参观县城万寿寺、腊圃报德祠、小楼何仙姑家庙等建筑物的木雕技艺等途径,结合平时做木工活的心得,融会贯通,穷数十年,终于创立了“增城传统木雕制作”这一传统技艺。时至今日,在小楼何仙姑家庙、腊圃报德祠和小楼村何氏宗祠等传统建筑物里,仍留存何世林创立“增城传统木雕”的物件或传说。

第二代传人何周文是何锦祥伯父、何世林次子,生于民国4年(1915年)。虽然生于乱世,但何周文从小就肩负起传承增城传统木雕制作技艺的重任,自幼跟随其父何世林学习增城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他聪明好学,天资聪颖,很小就学会了增城传统木雕。从艺期间,何周文虽历经磨难、屡遇挫折,但他始终秉承着弘扬增城传统工艺的初心,从未放弃传承增城传统木雕的重任,并选定了何锦祥(何周文侄子)作为增城传统木雕的第三代传承人,将一身技艺传授给何锦祥,让增城传统木雕这一增城本土的民间艺术奇葩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何锦祥生于1954年7月,系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为何氏家族增城传统木雕的第三代传人,13岁就随伯父从事专业木匠事业。60年代初,何锦祥随伯父为邻村修祠堂时,逐步接触到增城传统木雕工艺。在伯父的悉心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何锦祥逐步掌握了增城传统木雕艺术的题材创作、表现手法及雕刻工艺等技艺。在从艺几十年的生涯里,何锦祥也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增城传统木雕的热爱,甚至在施工队工作期间,他仍坚持从事与木雕相关的工作。

1979年末,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何锦祥毅然辞去施工队的工作,自立“龙翔”工艺工作室,专门从事增城传统木雕制作,他的作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擅长沉雕、浮雕、透雕、圆雕等各种技法,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精致、独特、富有神韵,工艺精湛,在民间颇有名气。若干年后,何锦祥在朋友的引荐下,先后到福建省莆田和浙江省等地的建筑工程队里任专业雕塑师傅,边工作边学习各种雕塑工艺。

期间,何锦祥还接触到粤、闽、浙等地众多形形色色的雕塑民间艺人,与他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考察各地著名古建筑中的雕塑工艺品,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从石雕、砖雕、灰雕、泥塑中吸收、感悟雕塑艺术中的神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木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升华。经过多年历练,除木雕技艺精进外,何锦祥还熟练掌握石雕、砖雕、灰雕、泥塑神像的雕塑技巧。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