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中旬,《池岭赋》发表在广州市增城区统战部主办的《荔乡情》期刊第133期,该赋是城乡院(广州)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吴新华,在增城区中新镇池岭村做乡村振兴规划调研期间所作。“我们池岭村有自己文赋啦!”池岭村委上下都在为《池岭赋》的发表而倍感振奋。在增城,许多村庄都拥有特色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而拥有文赋作品记载的,目前池岭村是独一份。 (资料图片:《池岭赋》) 予西福河探源,逐池岭村秘境。位云山之东,列罗浮之西,穿北回归线,如翡翠佩坠。有仙人迹,流传至今,以佑一方,凹石为证。在冬之凌虐,而可御寒,于夏之燥闷,乃能消暑,历来福址,其泽长馨。仙踪兮,竹影莺歌茂林荣欣,戏水兮,石泉流清欢声笑陈。先民慧眼,觅极开基,宗枝繁茂,人杰地灵。追忆祖德,自汾阳堂普续家聲,以大夫第、武昭第,文治武功榜样,放眼今朝,于新中国奋发图强,看文政界、工商界,人才辈出标新。 百年树人,其嵘峥峥,一派清溪,其志胤胤。值政通人和,逢盛世开泰,引油茶产业,促乡村振兴。瓜果飘香以好客,乃修水营驿、应季佳肴相迎,兼有貔貅欢舞、艾糍供应。政企助力以惠民,则引资育产、凭需导业互兴,涉及乡村文旅、品质待人。今群贤毕至,献策酬勤,谋规划于图治,扶万象以更新。乎观!绿水青山,守护长宜昌景,金山银山,尽显经营创新。谓池岭者,乡建之模也。 《池岭赋》描述了池岭村优越的资源禀赋,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颂扬了迈入新时代的池岭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派升腾景象,也抒发了对池岭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期许。2022年,吴新华到池岭村驻点开展陪伴式乡建工作。在深入调研池岭村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之后,他尝试通过为池岭村作赋和设计村logo以及系列文创作品,呈现乡愁留住乡情,引发村民共鸣,鼓励村民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和美新池岭。 凝聚力是乡村文化自信的“芯片” 每个村庄都有专属的人文印记。但大多数村庄都没有专属的文字记载,甚至连民间故事亦是以口口相传为主,更没有自己的图腾,精神上缺乏凝聚力。吴新华把这种凝聚力称之为乡村文化自信的“芯片”,“文化是一种力量,通过写赋,可以让村民更容易找到共同的值得颂扬的东西,当他们拥有一些其他村还没有的东西的时候,能够让他们‘因为拥有’而凝聚在一起。” 如今,池岭村拥有了专属的文赋作品和村logo,村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村跟别的村‘不一样’了”。吴新华进一步解释,“当村民都以村为荣时,乡村的文化自信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此外,通过写赋与村民深入交流,有助于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有助于引导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池岭赋》可与公共艺术地图结合 《池岭赋》除了用作村庄的宣传资料,吴新华认为,它还可以与公共艺术地图结合,凸显池岭村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可赋予乡村空间更多意义,有助于提升村民对于乡村的归属感,相得益彰。初步设想,在池岭村的客流量较多的户外空间,设计一处驻脚亭作为池岭村公共艺术地图的载体。驻脚亭的起名来自于仙人迹的传说,以及在此休息的待客之意而得。它将与仙人迹周边的景观一起打造成池岭八景之一,以仙人迹等乡村元素,结合村的发展愿景设计成打卡点。驻脚亭的景观墙共有四个展示面用来传播池岭村的文化元素,其中一面外墙为池岭村的浮雕地图。 乡村公共艺术地图是以所在地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元素与地图空间格局为蓝本,以差异化、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以达到具有本土情感凝聚力的乡村公共艺术地图装置,呈现载体有沙盘、牌坊、构架物、景观墙等。乡村公共艺术地图作为记录与传承乡村的文化印记的新载体,已经在增城西园村、沙岗村、邓山村成功实践,对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引导村民参与乡建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共艺术地图的建设,使乡村的物理空间转换成具有情感价值的场所。公共艺术地图的建成,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乡村记忆有了落脚点,村民的共同回忆得以延续。”吴新华说。为池岭村作赋和设计村logo以及系列文创产品的实践,让乡村文化自信变成看得见的文赋作品,摸得着的文创产品,感受得到的凝聚力。这次在池岭村的实践经验,其本质是通过挖掘和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以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或许能为增城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村一“文化产品”的乡村文化繁荣景象打开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