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岭南,山水秀美,一派好风光。田野间,成片的丝苗米正处于抽穗扬花期,风一吹过,稻田绿浪翻滚。“北有五常,南有丝苗”,说的就是,五常大米是粳稻的代表,丝苗米是籼稻的代表,而丝苗米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广东广州增城区。“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发展农业的资源、区位条件有其独特性。论优势,我们靠近市场,资金足;看劣势,我们土地资源紧缺,比规模比不上。如何扬长避短?”增城区委副书记罗干政说; “增城以小特产、小切口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增城丝苗米、仙进奉荔枝、增城迟菜心3种传统土特产打造成大产业。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引领,把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都市休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彰显出自己的特色。”种了几百年的土特产怎样玩出新花样?作为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地,如何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乡村振兴过程中政策、项目相继落地,资金、人才向特色产业聚集,改变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 从“有什么给什么”到“需什么供什么”:为传统优势产业勾勒现代发展图景 “返乡创业,父亲跟我拍了3次桌子。我要回家种地,要流转300亩田种稻,要贷款100万元建田园客厅,他次次反对。”莫丽贤回忆这两年回乡创业的过程时说。如今,莫丽贤流转的地处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300亩稻田已经收获了几季,丝苗米礼盒装卖到22元一斤,田园客厅建起来了,仅清明节前后的旅游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 在莫丽贤看来,最难的是新旧观念的碰撞。父母那辈人守着5亩田种了一辈子,一斤米也就卖1.5元左右,“种田能挣钱”在他们看来是异想天开。“我们有这么好的丝苗米,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品牌做包装,卖出好价格?”莫丽贤推出的“认养一亩田”项目已经吸引了50多位珠三角城市消费者,每亩稻田年收入6800元,是传统种植模式收入的6倍。“商业模式”“短视频引流”这些老辈人不懂的新词正在这里落地,改变着传统的丝苗米产业。 莫丽贤的故事是增城区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地处增城中部的朱村街丝苗米稻田万亩连片,放眼望去,稻田铺绿,水田连天,现代化育秧工厂已经建成。“过去农民主要是露天育秧,容易受病虫害影响,育秧工厂采用现代化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控制水肥、温湿度,育秧质量大大提高,8层的育秧工厂也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个新建大棚能一次供应近1万亩水稻秧苗。”增城农投集团项目负责人曾茂财说。 在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茂禾看来,像增城丝苗米这样在增城种了几百年的土特产,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如何让它们发扬光大,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从过去农民手里“有什么给什么”向市场“需什么供什么”转变。这个过程就是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从种业研发、科技创新到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 政府的扶持投入力度大,是丝苗米等土特产焕发生机的重要推力。李茂禾说,近年来,增城区每年都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鼓励规模种植户。给1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每亩500元的补贴,15亩以上的种植户一季稻每亩能拿到市区补贴400元,水稻保险全部由财政补贴,再加上农资等其他补贴,全年下来种一亩稻最多有2100多元补贴。在增城区,像莫丽贤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正是看准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才回乡创业。如今,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已初见成效,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增城荔枝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11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