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影响百年:明朝大儒湛若水和故乡新塘镇的互相成就 我本南溟客 家住增城巅

23-9-18 08:1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27| 评论: 0|来自: 澎湃新闻

摘要: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 ...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影响力颇大的思想家,湛若水的学术成就亟待进一步挖掘、宣传,通过探寻甘泉文化遗迹、解读甘泉学术思想,可以深化读者对这位先贤及其故里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了解与认知。

试问,一个人能为家乡做出多大贡献?或文化上滋养一方水土,或政治上改善社会民风,或经济上带领乡民致富。三者能做到其一已然不易。然而明代大儒湛若水对于家乡增城,不仅在上述三个层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甚至影响持续百年,型塑了明清以来增城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提升了增城重孝爱学的文化品位。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内湛若水雕塑)


湛若水,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成化二年(1466),出生于广东增城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据说他的祖父湛江为家庭积累了大量田产,但他的父亲湛瑛早逝,临死时留下遗愿,希望儿子能够肩负起复兴家族的责任。于是,湛若水刻苦学习,于弘治五年(1492)通过举人考试。但是翌年的京城会试落第,加之不喜仕途,他决定不再重考。两年后,二十九岁的湛若水求学江门,投入大儒陈献章门下,成为他的首席大弟子。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别号石斋,世称“陈白沙”,《广东新语》载其“弟子一百余六”,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学贵知疑”的教育理论,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在学术方面,陈献章开创了明代性灵诗派,同时开启明代心学先河。他创立的“主静心学”,对宋明理学的转变影响深远。湛若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学说。陈献章对此说大加赞赏:“此乃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恩师的鼓励,也是湛若水后来做学问的缘起。

弘治十三年(1500),陈献章逝世。之前一年,陈献章已将“江门钓台”作为衣钵传与若水执掌,并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陈献章的离去令湛若水悲痛万分,他为恩师服丧了三年。丧期结束,湛若水接受了母亲的劝说,决心踏入仕途,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1505),四十岁的湛若水高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张元祯和杨廷和见到湛若水的答卷后,大为欣赏,称赞说:“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

同时中榜的还有严嵩、陆深和方献科(后改名为方献夫),四人都被选作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湛若水遇到了他的一生知己——思想家王阳明,二人共同致力于复兴圣学,希冀通过讲学扭转士人的迂腐认知。他们的举动名传朝野,声誉日隆。湛若水仕途顺遂,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为官之时,他数次上书劝进,希望皇帝以身作则,关心百姓疾苦。这似乎引起嘉靖帝的强烈不满,他对湛若水颇有微词。

饶是如此,湛若水仍在七十五岁高龄时才得以致仕,专心讲学事业。作为一代大儒,讲学贯穿了湛若水的一生。为此,湛若水至少创办了三十六个书院,十九个在广东、十三个在南京地区、三个在福建、一个在湖广,每个书院里都为他的恩师陈献章修建了祠堂。在家乡增城,湛若水创办或重修了明诚、莲洞、甘泉、读岗四间书院。正德八年(1513),湛若水奉诏出使安南后顺道回故乡增城省亲,其间,他用500两购置凤凰山西麓西廓巷一住所,改建成纪念恩师陈献章的精舍,弘扬老师学说。

正德十年(1515),母亲逝世,湛若水回乡服丧。其间,亲自主持凤凰山白沙精舍讲学、教务工作。白沙精舍后扩建为明诚书院,广收弟子,开创了湛若水创建书院办学之先河。莲洞书院建于南香山,为了建设书院以及设立赡田,湛若水几乎花光了近20年的积蓄,仅开垦莲洞书院赡田的人工就用了1500两。据传,莲洞书院中的九个学生上县城应试,结果“九个学子十个中”,连随行的杂役也中了秀才。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