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陈氏增城荔枝酒”入非遗 武秀才始创增城荔枝酒 用增城荔枝打造岭南第一美酒

25-1-9 21:4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86|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用岭南第一佳荔,打造岭南第一美酒,是增城荔枝蒸馏酒第四代传承人陈正阳的毕生梦想。在增城区小楼镇增派公路旁的正旭现代农业园里,有一家装修精致的前店后厂式的果酒坊——挂绿酒坊。大门上的招牌“挂绿酒”三字, ...
 用岭南第一佳荔,打造岭南第一美酒,是增城荔枝蒸馏酒第四代传承人陈正阳的毕生梦想。在增城区小楼镇增派公路旁的正旭现代农业园里,有一家装修精致的前店后厂式的果酒坊——挂绿酒坊。大门上的招牌“挂绿酒”三字,遒劲风雅。酒坊里竖放着几个展柜,工整地罗列着各种荔枝酒,还有一块醒目牌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荔枝蒸馏酒酿造技术”。

增城荔枝蒸馏酒酿造技艺是一项家族传承的民间技艺,以增城地区特产荔枝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蒸馏等工序酿造成酒,包括原材料选择、清洗、去皮、去核、拌曲、糖化、蒸馏、贮藏、过滤、包装等多个工艺流程。

“‘公子’,有客人过来了。”随着接待人员的招呼,一个略显清瘦,精神健旺的中年人从酒坊酿造间走出来,热情地把我请进了书画雅间,沏上热茶,然后有声有色地介绍起挂绿荔枝酒来。这个中年人正是增城挂绿荔枝酒第四代传承人陈正阳,今年52岁,因出生于书香世家,除了酷爱酿荔枝酒外,还擅长书画,从小就被身边人叫作“(陈)公子”。


(资料图:陈锦章手写的《增城荔枝谱》)


“陈氏增城荔枝酒”入非遗

历代以来,文人墨客对于岭南荔枝的有关记录屡见不鲜,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让荔枝成为岭南的文化符号。作为岭南文化符号与岭南酒文化相结合的典型,荔枝酒酿造技艺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增城荔枝蒸馏酒酿造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其第一代传承人为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武秀才陈观澜,

第二代传承人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学者诗人陈锦章,第三代传承人为出生于民国22年(1933)的农民陈世元,第四代传承人为出生于1970年的企业家陈正阳。增城荔枝蒸馏酒坚持采用传统原料和配料,其工艺源流兼具传统水果酒酿造与四川地区荔枝酒酿造的工艺特性,但在发展中形成并保持至今的独特酿造手法,让增城荔枝酒的古朴风味与口感始终如一。

选用本地产的荔枝、酒曲和泉水为原料,使增城荔枝酒别于其他类果酒而独具风味,而不同品种的荔枝(比如挂绿、桂味、糯米糍、怀枝等)所产酒的口感又各有差异,产生细分化的荔枝酒类别,满足不同的味觉享受。2021年5月,增城荔枝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增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6月被列入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武秀才始创增城荔枝酒


增城区荔城街桥头村陈氏家族自宋代起便定居桥头村,族人利用村后丘陵山地种植荔枝,并培育出可与“西用增城荔枝打造岭南第一美酒园挂绿”比肩的“北园绿”荔枝。增城荔枝蒸馏酒创始人陈观澜,出生于清光绪年间,自小习武好学、乐善好施。七八岁便奔走于田头,帮父母种田做农活,练就一身好脚力。

传闻他能双脚着壁,一脚踢穿厚墙。他年轻时曾考取武秀才,其后一直带领村民习武,抵抗乡村恶霸,在乡里赢得不错口碑。有一年,有乡人从茂名高州带回一些荔枝,陈观澜见到这些荔枝果实较大,肉厚多汁。于是,陈观澜萌发了试验引水灌溉荔枝林的想法。他将所思所想告知村农,并劝说村民一起挖池塘引水灌溉。

起初,这想法并没得到村民的认同。无奈之下,陈观澜只好发动妻儿兄弟在自己的田地里挖掘池塘,率先实验。不出所料,翌年,陈观澜家里的荔枝长得很好,果实丰满、多汁、爽甜,产量也很高。这一创举,逐渐得到村人的认同,村里开始自发组织挖池塘,不到一年,村里便多了三四眼池塘,除了能满足当时的荔枝种植用水保障,还提供了水稻、蔬果等其他农作物的用水需要。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西岸两座耸立的
  • 增城区首个无人机"CAAC飞手"培训班开班 拟
  • 广医四院(原增城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