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两年(或一年)在全世界选择一个城市举行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当今最重要的全球华人盛会之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客籍华人、各界精英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谋家乡建设,共同探讨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增城人有关。他就是客家先贤、清末民初一代大儒、社会活动家赖际熙。 于是,他只身来到广州,考进了著名的广雅书院。很快,赖际熙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包括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内的鸿儒显宦的关注和赞扬,在科举的道路上也一路凯歌。年仅24岁就高中举人,38岁考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进士。随即,他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旋授翰林院编修,晋国史馆总纂。 1912年,赖际熙和几位著名的文化人士一起移居香港。第二年,他应香港大学恭请,担任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并负责创办中文系。在港大期间,他开设国学讲坛,从事中文教学与国学研究,创办了著名的《学海书楼》,先后撰写了《清史大臣传》《赤溪县志》《增城县志》等史志作品。尤其是他编撰的《崇正同人系谱》,奠定了现代客家学研究的基石,被誉为“客家学之父”。而他本人也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尤其是客籍乡亲中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1920年,以赖际熙为首的客籍精英首倡成立世界客家同仁组织香港崇正总会。赖际熙一呼百应,包括华侨巨商胡文虎以及后来成为抗日名将的张发奎、薛岳,曾任国民军总司令的姚雨平等客家大佬纷纷来港参与筹办。因赖际熙学识渊博、深孚众望,被一致公推为会长,并自1921年起连任一、二、三、四届会长,长达十年时间。赖际熙杰出的领导才能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香港崇正会成为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华人社团组织。 多年来,香港崇正总会在社会贤达人士鼎力支持下,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先后向香港中文大学捐资30万港元;向中国华东、华南地区水灾各捐20万港元;向北京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捐资20万港元;向遭热带风暴袭击的梅州灾区和云南地震灾区丽江分别捐15万港元;在陕西省丹凤县扶贫,建立丹凤崇正学校;热心为中国农业大学捐资100万港元设立教育基金培育人才;捐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客家学系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等。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典礼,特邀请世界各地47个客属社团共250多位乡亲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其间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决定以后每一至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 2006年4月,香港崇正总会由会长胡仙率团访问北京,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赖际熙孙女林赖元芳女士回到家乡探访,受到了家乡人民和政府的热情接待。此后几年间,林赖元芳为家乡捐出巨资,建了增城赖元芳电视大学和乡村道路等,还重修了赖际熙故居“太史第”。 2025年1月10日,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香港崇正会关联社团)总执行长曾观涛一行专程前来赖际熙故居拜谒。该会秘书长王长江在参观后深感震撼,他表示,“太史第”不仅是赖际熙先生的故居,更应该成为全球客家人缅怀先贤、心系乡梓、感受乡愁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