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清
王水清(1986-1970),原籍增城县正果镇乱石坑村,1959年举家迁至亮星村。水清家贫,少年时只读过两年私塾,以居参加农业劳动.建国后他以翻身农民的热忱,辛勤地耕田种地,1952年至1954年,在乱石坑组织起6户人的互助组,耕种25亩田地,采用疏播育秧、小科密植、合理施放土杂肥和豆麸,以及用烟骨粉除虫等较先进的耕作技术,使稻谷产量大增,获得年亩产1100多斤的好收成,成为当时县内水稻高产的互助组之一。两年时间,该互助组向国家交售“光荣粮”260多担,在全县起了带头作用.
1955—1957年办起初级社,高级社.他任副社长,积极带领社员开沟排泉,整治山坑低产田,并在全县率先推广中耕露田的耕作技术,效果良好.1956一l957年,该村稻谷年平均亩产达1200多斤,成为全县治理低产田的样板社。他一心扑在集体的土地上,深得社员拥护.1954与l957年分别当选为增城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
1958—1959年,王水清调任正果公社创办的马头蛉农场副场长.该场平均每人耕种10多亩田地.他带领场员日夜苦干,除种好水稻外,还大种高产番薯,获得平均亩产8000多斤好收成,这对克服当时的粮食困难起了很好的作用.1960—1970年,他在正果公社农科站任第4站长。全站有7位工作人员,有科研基地i2亩,担负着向全社推广农业技术和为社队选育良种的任务。
这期间,他由于工作出色.于l963年又被选为增城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不脱产)及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荣誉面前、王水清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天天满脚泥巴,和站里人员一起钻研农业技术,选育良种。l0年间为全社提供水稻良种20多万斤,使社队普遍提高了粮食产量.60年代后期,他已达70高龄,仍埋头在站里的田间劳作,直至l970年5月病故.终年74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