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编辑的词条“”还未发布,赶快去处理吧! ×
增城百科  > 所属分类  >  农产品   
[0] 评论[0] 编辑

沙头竹席

增城沙头竹席增城沙头竹席
增城市石滩镇三江的沙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竹席村,增城人所用的竹席大部分是沙头村所出。沙头竹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体时间无人说得清,但可以肯定是在慈禧统治的年代。最先做竹席的是子洋村一个姓钟的人,他从外地学到了这门技艺,回家关起门来做,怕别人偷学了他的技术。但一个人做的数量毕竟有限,必须请帮工,于是手艺便外传了。很快,整个沙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竹席。
    

这项产业为什么会在沙头村兴旺起来?那么多的竹席又销往何处?原来有它的历史背景,别看三江镇现在是个大粮仓,以前没筑堤围时,却是水患连年,可以说是十年九灾,农作物收成非常差。竹席的传入,为沙头人提供了帮补生计的良机。那时竹席的利润很微薄,大概一张就挣那么几斤谷。沙头竹席一向不愁销售,从清末开始,产品就主要提供出口,销售到东南亚热带地方。如今沙头村拥有这门技艺的人已凑不够一围枱,且大都六、七十岁了,有两、三个四十左右的,也只是偶然做一下。这几个老人常常忆起昔日的兴旺、曾经的辉煌,想到这门手艺可能在自己手上失传,都有些痛心。

沙头竹席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鲜明地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技艺,具有很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它以毛竹为主要原料,用纯手工制作竹席,为人们生活起居的必需品,也是一门艺术。从文化价值上说,沙头竹席是广州市增城区文化的代表之一,突出了增城民间传统技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彰显民间技艺的文化内涵。

根据姚氏族谱宗亲的追根溯源,姚伟光是姚家制作竹席的第四代传承人。姚伟光自小跟着父辈学习用刀和手制作竹席,包括徒手开竹、打孔、穿孔、打磨抛光等20多项工艺工序。在父辈的指导下,姚伟光学会了既辛苦又吃力的竹席制作工艺技巧,接受了父业,并经过时间磨练,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老师傅”。

附件列表


8210651 (1).jpg
 
增城沙头竹席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宋刚    下一篇 更鼓佬称马草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