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编辑的词条“”还未发布,赶快去处理吧! ×
增城百科  > 所属分类  >  周边相关   
[0] 评论[0] 编辑

博罗县

简介


广东省博罗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北岸。东邻惠州,南接深圳,西邻广州、东莞,毗邻港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辖16个镇1个办事处,户籍人口80万,外来人口40万。博罗是珠三角最大的可连片开发的县区,是广东省两个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县通行客家话,也有博罗本地话分布。博罗,自秦始皇33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南粤文化在此相互辉映交融,使博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博罗古城在以前还形成三街六十四巷。博罗县西北为罗浮山地,西南部为平原,东江从南部县境流过。


区域概况


博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辖区面积28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东与惠州市区相接,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连增城,北靠龙门、河源,毗邻港澳,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广州、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6座大中城市和惠州机场、深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以及大亚湾港口;是珠三角和穗港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地带。博罗山川秀美,人文苍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中国岭南风光。境内的罗浮山,集道、佛两教于一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和“中国道教圣地”之美称。博罗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三高”农业条件优越,是广东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非常丰富,优良的投资环境,具备发展大工业的条件。


自然地理


罗浮山: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位于广东中部的东江之滨,在惠州博罗县境内,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景区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罗浮山势雄伟挺拔,风光清静幽秀。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峰顶盘圆平坦,花草并茂,云雾缭绕,日出可与泰山媲美。


象头山:象头山形成于白垩纪的火成岩,具有岩壁耸立,雄伟奇峻的山势。区内层峦叠嶂,峻峭山峰多达165座,主峰蟹眼顶海拔1023米。山体基岩形成花岗岩特有的“石蛋”景观,垒叠奇妙,物象逼真,遍布山坡、山顶、河床。


太阳峰:该峰地处广东省博罗县石坝镇黄山湖畔。其突起的山峰在夕阳的辉映下,形似毛泽东的静卧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头像。长约1.5公里的山峰突立在群山之中,格外醒目。山峰东西向,由东向西稍稍下斜,依次是宛如人形的下巴、嘴唇、鼻梁、眼睛、眉毛、额头和向后梳理的头发,最为传神的是高挺的鼻梁和宽阔饱满的额头。


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环绕博罗近百公里,境内有较大河流29条,有大中小型水库453座,地表水流量77亿立方米,水能蓄藏量达5.73万千瓦。


东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长523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6.3%。发源于粤北、赣南,主流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大竹岭,属山区性河流。下游在石龙以下分东江北干流,在汇入增水和绥福水后,西流至增城,从虎门注入狮子洋入南海。东江南支流,在汇寒溪水后分许多汊流,经狮子洋入南海。东江流经的城市有河源、惠州、东莞。东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质优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应源。北回归线中部偏北穿过,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时,无霜期长达345天。1月均温12.8℃,7月均温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博罗自然资源丰富。是广东重要的农产区,拥有近百万亩可耕地,是著名的渔米之乡,优质大米、荔枝、龙眼、柑桔、中国黑糖、红糖、酥醪菜等名扬海内外。自然资源有石灰石、铁、钨、锡、钽、铌、硅、煤、花岗岩、石英、水晶、磁铁、金、银、铜、云母、红石、等20多种矿藏;有巴戟、鸡血藤、沙仁等10多种名贵药材;有金钱龟、穿山甲、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博罗,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猪、三鸟为主产品的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农业不断迈向产业化、现代化。


罗浮山风景幽美,气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铁桥、玉女、骆驼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谓“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罗浮山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山上有980多个飞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雾炎天犹飘渺,十里吹来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尽响如雷”的白水门瀑布,以及“峰头两道瀑布水,飞作满天风雨声”的黄龙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荡漾的白莲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罗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莱、桃源、蝴蝶和夜乐等18个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人口


博罗县现有常住人口76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博罗人口十年来在数量、质量及结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博罗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11月1日0时,全县常住人口为780477人,其中男性人口398162人,占51.0%;女性人口382315人,占48.98%。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1953年第一次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87006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86520人,比“一普”增加99514人,平均每年增长2.7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20412人,比“二普”增加233892人,平均每年增长2.6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651922人,比“三普”增加31510人,平均每年增长0.6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780477人,比“四普”增加128555人,平均每年增长1.76%。可见“二普”和“三普”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四普”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到了“五普”时人口增长势头有所回升。


客家山歌


博罗传统民间音乐是山歌,它是博罗最具群众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农村、山区。博罗的显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武举板,在博罗县客家地区盛行。五句板的曲调是固定的,五句一段,所以叫五句板。另外,演唱五句板时要用到三片竹板,所以也叫竹板歌。它开始时是穷人沿街丐讨时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后来,逐渐发展成演唱长篇故事的专用曲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句板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风》还进京调演,受到好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声华电器行    下一篇 仙村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