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何天珍,字敬堂,上都亭子冈人。赋性浑厚精明,幼时邻里老成皆称赞之。及壮,业商贾——遂致巨富。生平乐善好施,凡造桥筑路诸举,多自出资,无少吝。道光甲辰倡建同文义学尤赖其力。”“吴大邦,字殿屏,隔水龙人。父[阅读全文]
摘要: 郭逢源,字庆霖,号澄澜。池岭人,增贡生。天资聪敏,博学能文,授徒讲学,能笃孝友、尚节俭,以身为教。乡里有反是者,必严词训诫,人皆敬而畏之。福和旧有文会,因事纠葛势成离析,逢源委曲维持——复倡设西成文会,[阅读全文]
摘要: 王见龙,号书田,白面石人,恩贡。幼失怙,事母孝。”“稍长,嗜学,苦无资,樵牧行坐读书不辍。一日途遇同邑王定璋。异之,询其姓字及家世,始知为故人邑附生愷园幼子。乃招之就学,不受脩脯,且时助之膳。见龙学业[阅读全文]
摘要: 王国麟,贤都蔗埔人,岁贡生。任灵山县学、教谕。笃信好学,至老不倦,为人外柔和而内警敏,能任事。在县营建王氏宗祠,事甚艰而维持调护,终底于成。邑中建同文义学、兴文书院、秀水书院、文见龙社学,皆其经营之力,[阅读全文]
摘要: 王安民(1926-1991)正果高排村人。自幼聪慧,勤于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回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抗战胜利后,入广州国民大学附中、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深造。50年代后,任中共广东省委[阅读全文]
摘要: 黄轶球(1906-1990),小楼二龙欧福田村人。父亲是位爱国华侨,从小受父亲的熏陶。1922年从马来亚回国读书,刻苦学习,在广东国民大学毕业后,赴瑞士留学,后入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班攻读。“九·一八”事[阅读全文]
摘要: 周家菜园增城市小楼人家景区内的周家菜园,是一个专业种植黑皮冬瓜、迟菜心的优质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常年保有的黑皮冬瓜播种面积达8000亩,迟菜心播种面积达5000亩。这一冬瓜菜心生产基地是增城市首个农业[阅读全文]
摘要: 百年飞榕“百年飞榕”位于增江街白湖村的白湖水乡景区,自高四五米,树冠约20多平方米,生长在废弃加工厂的烟囱上。据当地人说,是飞鸟携带了种子落到烟囱顶部长成,美其名曰“飞榕”。20年来,榕树生生不息越长越[阅读全文]
摘要: 吴洪汉,男,1951年9月出生,广州增城人。1968年参加工作,至1975年期间,曾下乡务农,后回城当水泥生产工人,1975年至1982年在增城市(县)粤剧团工作(当演员),1982年至今在增城市文化馆[阅读全文]
摘要: 灯博村位于石滩镇东部,东至新山吓村,南至惠州市石湾镇,西至沙头村,北至溪头村,有三个自然村,分为19个经济合作社。全村575户,户籍人口2369人,流动人口1000多人,土地面积3800亩。荔三公路在村[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第二中学座落在增城人的母亲河增江河以东,是增城市增江街最东边的一所农村结合部初中。学校“增江之春”艺术社团正是以此命名。社团成立于2007年10月,由校长室策划指导、学校团委直接管理,是隶属于增城[阅读全文]
摘要: 鹤之洲文学社创办于2007年10月,她和增城二中一起成长。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年轻的鹤之洲文学社喷发着骄人的魅力,文学社社员有5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广州市级、增城市级奖项。其主编刊物《梅岭》受[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第二中学 增城市第二中学创办于2007年8月,学校位于增江街东方村门口段,是以省一级学校建设标准设计的初级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92亩,设计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招生规模为90[阅读全文]
摘要: 西南村位于增城市新塘镇东北部,10多座祠堂是村里最独特的风景线。其中何氏宗祠是村民的骄傲,宗祠建于明朝,至今有500至600年的历史。其他祠堂大多建于明清年间。宗祠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村民介绍说,尽管时代[阅读全文]
摘要: 珠江三角洲最负盛名的龙船景,是广州市郊增城县新塘景。新塘地处东江和珠江汇合处,江面宽阔,是表演龙船景的理想场所,每年都有不少龙船从各地赶来“应景”。各乡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如东莞从五[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洞的深山中有三条畬族小村落,住着近70户的畬族村民。这里是广州市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畬族村民藏有一幅珍贵的祖图(图腾),图中显示他们的祖先是个龙犬盘瓠(狗头人身狗头王)。祖图分为盘[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有个古老旧习,每年端午节和七月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在早上做荷叶饭,将煮好的猪肉饭,用荷叶包扎好带上山去找一所大庙避灾。以早上八点半钟为界,六十九岁的都要离村,七十岁的老人家留在村里,烧[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江坳绿道综合服务区 江坳绿道综合服务区位于增派旅游大道小楼镇江坳村场,周边农村人口3600多人,距离广河高速腊圃出口1.6公里、何仙姑旅游景区4.6公里、小楼人家景区3公里。占[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