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註冊 登录
增城视窗 返回首页

君君囡囡的个人空间 https://www.520zc.com/?2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增城市人杰地灵:南宋中新镇的崔与之和明朝新塘镇的湛若水

已有 1487 次阅读14-11-12 05:14 |系统分类:科教文卫| 新塘镇, 增城市, 中新镇, 何仙姑, 中国

历经岁月的磨砺,他依然无所畏惧,安之若素地屹立在中国的南方。他屹立在一方江南水土,一方灵秀之地——增城。自古“增城人物甲天下”,人才济济。仙有何仙姑、龙有李肖龙、佛有宾工佛、风有廖金凤、将有石文光、相有崔与之、巫有杨柳清、术有钟进法……文天祥曾言:“盛德清风,跨映一代。”这句话便是称赞上述中的“相”崔与之的。他一生不为功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为民。史书匆匆几笔,便带过一世辉煌。

南宋之时,金兵大举入侵,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崔与之担当大任,与金对抗。崔与之说,要选择好的守将,集合官军和民众的战斗力量,才能巩固边防。只有边强防务,才进可以攻,退可以和。他守边五年,边境久无战乱。他力效朝廷为人民造福,是一代明相,为人清正廉明。他对四川的军事与政治方面作了很大贡献。

他调整粮食征购措施,发展边境贸易,通过边民买卖,将金、夏统治区大批战马、粮食买入,使四川很快成为军政协调、纪律严明、兵精粮足、百姓富裕的地区,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安定局面。崔与之的人生无疑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不论是他的清廉,还是他的报国丹心,都让我为之敬仰。增城是我们增城人的母亲,是她养育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精彩,让我们为之自豪。

历史终究还是被世人所遗忘,如今现代科技文化,锁住了人心,锁住了人们的思想。那尘封已久的过去,无人问津,无人翻阅。昔日的繁华,是增城岁月的印记。增城很美,但那美无人欣赏,只留她独自老去。干枯的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你奔跑在快节奏的生活时,停下来用心去感受那光影流年中的江南小城——增城。

有人说:“增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还有人说:“增城历史文化深厚,名人众多。”但我想说:“在增城众多历史名人之中,湛若水不愧是人之豪杰,是增城人的骄傲!”湛若水出生于增城新塘镇,自幼聪颖无比,阅读书籍,过目成诵。14岁入学,16岁赴广州读书,学习勤奋,屡列前茅。27岁之豆蔻年华便中举人,29岁投奔江门陈献章门下拜师学习,立下了“书读五车犹觉少”的雄才大志。

湛若水学习认真,尊师孝道,从他身上体现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学术精神,师拜陈献章后,他埋头苦学,潜心研究心理学,深得恩师喜爱,成为自沙学说的继承人。湛若水为官不骄,四处撒播其理学的种子。他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为官造福百姓的同时不忘研究理论学说,一生著书甚多;

现存有《湛甘泉集》、《心性图说》、《新泉问辩录》、《非老于》、《圣学格物通》、《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等。这些著作,如星光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湛若水一生胸怀坦荡,为教育奉献身心。他四处讲学,倾毕生之力,建造书院,在广州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在西樵山有大科,在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连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培育了无数英才。

湛若水,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铸造了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湛若水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增城人骄傲与自豪!建设美好文化增城,我们任重道远,畅想未来,我们豪情激荡。今天,在美好增城的建设中,我们正需要这种崇高的“湛若水精神“,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创造增城更美好的明天!(by刘绮韵&陈日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马上註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