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文章新帖
视频精选
图库精选
百科精选
官方Q群
论坛新帖
新浪微博
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热搜:
荔城
新塘
中新
派潭
朱村
永宁
宁西
石滩
正果
小楼
仙村
首页
Portal
资讯
论坛
BBS
新闻
专题
视频
图库
百科
贴吧
Group
家园
Space
博客
休闲
排行榜
Ranklist
帮助
Help
广播
Follow
导读
Guid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精选
新闻
文学
资讯
专题
博客
休闲
百科
论坛
资讯
热点
概况
政务
人物
商情
娱乐
风情
奇事
文史
观点
频道
家园
贴吧
视频
日志
图库
资源
镇街
荔城街
中新镇
朱村
新塘
石滩镇
派潭镇
仙村
正果
增城视窗
»
论坛
›
贴吧
›
专题
›
人物
›
新塘湛若水
›
现今社会,王守仁的阳明学说还是湛若水的甘泉学说,更有实 ...
城市大秀场
热门推荐: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广州增城2021年新开
增城区石滩镇岳埔村
增城区荔城街的侵华
暴雨冲刷导致山体出
增城区逐步淘汰传统
增城法院2月11日起
货船碰撞广深高速增
返回列表
查看:
3742
|
回复:
2
[网友杂谈]
现今社会,王守仁的阳明学说还是湛若水的甘泉学说,更有实用性?
[复制链接]
lujunfei
lujunfei
当前离线
积分
5298
窥视卡
雷达卡
发表于 11-7-8 09: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明代,王守仁的阳明学说风靡全国,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
湛若水
的甘泉学说。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各有相当的影响,二说并立,时称“王湛”之学。现今社会,王守仁的阳明学说还是湛若水的甘泉学说,更有实用性?
正方观点 (0)
王守仁的阳明学说
VS
反方观点 (0)
湛若水的甘泉学说
支持
辩手:0 (
加入
)
辩手:0 (
加入
)
支持
社会
,
王守仁
,
甘泉
相关帖子
•
王阳明亲笔为湛甘泉父亲湛瑛题写的《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
•
增城市新塘镇甘泉小学家长义工队活动剪辑 身体力行做榜样
•
湛若水的“乡治”思想与现代农村建设 无疑值得增城人借鉴
•
探访400年前湛甘泉尚书喜欢的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
•
增城市传承“甘泉文化”展3月中旬在新塘镇图书馆举行
•
新塘镇甘泉小学73名家长义工获星级表彰 “甘泉文化”将进增城课堂
•
农历三月三的增城市新塘镇“帅府爷”过坊庙会
•
增城市新塘镇湛若水与会仙街的传说
•
增城新塘湛若水从政实绩一览表
•
《湛甘泉门生弟子名录》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按立场筛选:
全部
正方
反方
中立
709821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中立
发表于 11-8-6 23: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junfei
lujunfei
当前离线
积分
5298
窥视卡
雷达卡
中立
楼主
|
发表于 15-6-1 10: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阳明、甘泉都求理,所不同的是:朱熹往外物求理,阳明往内心求理,甘泉以内心为本合内外认为往心往物皆可求理而且还可互相发明。
阳明主“致良知”,甘泉主“随处体认天理”,正如湛若水所讲,“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致良知”和“随处体认天理”有大处相通。陈来先生认为“在湛若水的影响下,阳明当时已经在“内—外”之间选择了“内”的立场……在这一点上他不仅比湛甘泉更偏执,也更深刻。”(《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二章)陈来先生的话正好之处了“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的不同。“随处体认天理”有“一内外”、“兼知行”、“贯动静”的优点,既纠正了王阳明“致良知”专内遗外的毛病,又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支离”。
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因而把“物”归结为“意”,这样才能把格物解释为格心。王阳明把格物解释为格心,是因为他认为无心外之理,心具万理,他说,“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就是说万物之理就是心中之理,所以理无需外求。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所谓的行、事上磨练,完全是从心即由内为出发点,由内而外,目的还是内——致良知。王阳明的理也不是认知的理,只是德性意义的理。
疑问一:良知固然不假外求,但是人必为气习所蔽,徒守其心,良知难以显发。因此,人除了求良知,还要有学、问、思、辨、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包含在“体认”二字中。如读经典,就可把经典的道理与良知互相发明。
疑问二:既然万物之理就是心中之理,固然只求心可以,但是为什么要局限于求心,求心的同时不能求万物?只求内好还是心物同求好?王阳明固然会说求万物是求外,但是天人合一,人与万物本是一体。因此,心包贯天地万物,心无内外,万物也不在心外。湛若水的“大心”更胜于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的“小心”。
相比王阳明心学“内”的更深刻,湛若水心学有综合“内—外”的更博大。不过,这不是说王阳明就不够博大、湛若说就不够深刻,而是两家相比较而言的,两家各有长处。如先后从学于王、湛两人的周道通希望结合两家所长。因此,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与王者,或卒业于湛”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阳明讲的心指腔子里,所以只能说致良知。而随处体认天理虽也有随处致良知的意思,不过因为甘泉讲的心包贯体认万物而不遗,所以他可以说吾中正之心又含万物之理意思的“天理”。总的来说,体认天理必然致良知,致良知后自然去体认天理,两者相通。甘泉合内外的天理博大,阳明精于内的良知精深,两者应结合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