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081|回复: 0

[文献文物] 西樵深处有增城湛若水的摩岩石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8 14: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这首诗是明代大儒湛若水留在南海西樵山玉廪峰饭盖岗一块大石头上的真迹;诗的旁边还有一块石头深深刻着“仰辰台”三个大字,字径达两米。据介绍,这是西樵山最大的摩岩石刻之一,也是湛若水在西樵山留下的众多摩岩石刻中,保存最好、字体最大、最有他的茅体风格的一幅……



湛若水真迹尚保存完好

2010年8月20日上午,记者随同几位护林队员前往饭盖岗一睹明代大儒的真迹。山林茂密,登山无路,记者一行穿越丛林,攀崖越壁,历时1个多小时,才登上海拔200多米的饭盖岗顶。山岗上奇石突兀而起,地势险要,山风呼啸,松涛阵阵。与上山路和周围奇石不一样的是,留下摩岩石刻的大石头周围地势平坦,可以摆几围酒席,可惜给茂盛的植物霸占了地盘。

明代大儒湛若水留下的摩岩石刻真迹分别刻在两块相邻的大石头上,刻字的一面很平滑。左边一块大石头上,雕刻着“仰辰台”三个大字,字深7厘米、字径2米;右边大石上雕刻着“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这首诗。两处雕刻落款均为“明嘉靖丙午湛若水书”。虽然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真迹仍然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站在摩岩石刻处,极目山下,一马平川,风光秀丽。

大儒曾在西樵山开书院

据编写《西樵山志》的关祥老师介绍,湛若水与西樵山有不解之缘。湛若水是明弘治十八年(150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大史之职。后来,因母逝归来,按照当时规矩须弃官守孝三年。久闻理学名山西樵山之名的他,筑室西樵山讲学,开设了云谷书院和大科书院,倡理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从之者众,学生遍布省内各地,可惜两间书院均毁于明万历年间。

这两块摩岩石刻就是湛若水在西樵山讲学时所书。当时湛若水归乡守孝,朝廷内部权利斗争复杂,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湛若水踌躇满志,盼望早日回到朝中的心情。关祥老师介绍说,很久以前,船行西江,可以望到“仰辰台”,这个山峰也因湛若水的字出名,定名为“仰辰台”。“湛若水是西樵山的理学文化和书院文化的发起人之一,他与西樵山结下不解之缘,他把母亲的遗骨移葬西樵山天湖公园观龙楼处。湛若水过世后,也在西樵山九龙岩景区留有衣冠冢,可惜毁于文革期间。”关祥老师回忆说。

把饭盖岗开发成新景点

饭盖岗因为湛若水还留下一段优美的传说。关祥老师说,传说湛若水在饭盖岗下埋藏着大量金银财宝,谁能将他那首诗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读一遍,“饭盖”就会自动打开,可以取走下面的财宝。到目前止,如果不事先熟知这首诗,还没有几个人能读全,金银财宝自然拿不走。

“传说归传说,湛若水的字自成一体,颇有风格,难于辨认。若水之字为茅体,写字之笔均由山中茅草做成,称茅龙笔。”关老师说,“古今中外有许多书法名家、学者来考察过湛若水的字体。自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一个考察团不畏辛苦,爬上饭盖岗,欣赏若水之真迹后,30多年来,极少有人上去过,鲜为人知。”

正因为无路可通,山林茂密,虽然湛若水真迹保存完好,但却没有开发成旅游景点。西樵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仰辰台湛若水之真迹对于考察研究西樵山理学文化、书院文化、摩岩石刻具有重要意义,计划开辟一条上仰辰台的林荫小径,完善配套设施,把仰辰台作为一个正式的景点向游客开放。

这首诗的意思

前几天,读者刘先生给西樵镇旅游办寄来一封信,信中详细地解释了湛若水这首诗的意思。据其分析,仰辰台为湛若水仰辰之地,七绝第一句是湛若水写自己游仰辰台的景象,古人喜立高处以观天地,格物致知;第二句写歌声,表示自己对音乐有研究,礼与乐是古代社会文人墨客中两件大事,“彻九州”也就是响遍九州的意思,表明作者心底坦荡,正气凛然;第三四句是表达作者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刘先生对此认为,湛若水是进士,曾官至授编修和兵部尚书,所以有感谢皇恩之意。在离开官场回家守孝时,产生了淡泊名利,告别官场,归隐樵山,所以托巢由为理拒绝皇召。对于刘先生的说法,西樵史志专家关祥老师表示赞同。据其分析,崖壁上的这首七绝诗,正是湛若水当年仰念当时皇帝的自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