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1-7-14 17: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四书五经》的新认识,作为湛若水的人生经历是比当时的同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明代的广东,读书人一般上都是家中有钱或有权的人。当然,就失去了如湛若水那样,自小就已经生活在一个遭受欺凌的破碎家庭中,靠外戚的支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从孔子《论语》所记叙的内容来看。
孔子的一生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追随他的学生,虽然很多都做了官。但是孔子自己实际上是没有享受过安乐的日子。正是孔子的流浪,才成就了中国传统学问从贵族向平民发展的转折过程。为中国统治阶级的肌体开拓了一条补充新鲜血液的通道。
湛若水正是从这个角度产生了对朱熹的观点的反思和批判。这一点,湛若水在与陈白沙的交流中是甚得陈白沙欣赏。陈白沙有很多诗是送给湛若水阅读和参悟。其中《与湛明泽》一诗是这样说的:“六经尽在虚无理,万里都归感应中,若问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是中庸”。从内容看,此诗应是陈白沙交给湛若水学习任务的第一首诗。应该还是师生关系还十分严格的阶段。
陈白沙在诗中只提六经,就是要求湛若水要重视研究孔子之外的理论。当时,儒,道,佛三大宗教已经在民间流行。各自均有特色,也在不同程度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如果再不能在理论上有突破的话,就肯定会被其他的宗教流派所取代。加上,当时儒家呆板,落后,拘紧的教育,不仅让明朝统治内部出现变化,而且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从朱元璋诛杀功臣,到朱棣夺权迁都,都是在行动上超越了儒家礼教的规条。
所以,才产生了吴与弼等人,回归到田野中重新对儒家理论进行反思和认识。实际上,都是在寻找适合变新的另类理论元素。王守仁也在道学的启发下,回到家乡筑庐悟学。但是,真正的理论突破,是必须在熟悉各派理论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孕育和成长自己的独特理论之花。所以,陈白沙要求湛若水必须全方位了解当时流行的理论,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理论研究中找出一道和合中庸的理论风景线。
湛若水在陈白沙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是对儒家学说有了更具实际的理解.而且对当时儒,道,佛三大宗教门派作了一个十分详尽的比较.在明代文字狱盛行的时期,一切有违儒家的宗旨均会有可能成为葬送自己前提的工具.所以,吴与弼主张"悟"学,就是要求学者不要随意宣泄,发表不成熟,或不合时宜的理论和主张.如果说得不好,即使在朝的权贵也有可能被株连九族.这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已经是有十分新鲜的理论证明了.
既然不能说,但又要说,就只能够射影来表述.唐代诗人李商隐是一个隐晦文学的高手.流传至今的几首<<无题>>诗.都是以其无限的适应力而传承不衰.如"蜡烛成灰泪始干"一句.可以是爱情的誓言,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的效忠性概念的具体表述.湛若水同样是也在研修的过程中,结合了这样的表述艺术.他所深悟到的正是道家学派的经典<<道德经>>.
当然,汉儒也将<<道德经>>归入到儒家理论体系中.但在后来,道教的形成和产生了以后,<<道德经>>已经作为道教的经典,让道教中人解释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式.因而,将人的生命宗旨以及终极目的,合归为是地球自然运动的一小段插曲和过程.特别是含混个人与人的关系.那么,<<道德经>>结合到了<<南华经>>的阐述了以后,就有了一个个人的内在活动过程.即个人可以孤芳自赏,了此残生.
对<<道德经>>的领悟,陈白沙已经是触动了外层,他之回归以从事教育,就是避世的举动:"以自然为宗"的教育主张正是当时道教高举的旗帜.但到了湛若水,就真正找到了<<道德经>>的内核,一,人的运动观,而运动的参照系列并非是人与人的比较,也不是人与地球(自然)的比较,而是人自在的时间的比较.这个理论结晶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没有人可以能够详尽地作出解释,但是,陈白沙在相互的切磋中明白了.陈白沙后来写诗一般是直呼湛若水当时的字(民泽).其中在<<寄题小园冈书屋和民泽韵>>一诗中,是这样写的:"回野云飞尽,园冈一室清,至虚无受道,真隐或逃名.有疏微言塞,无为大业成,一声闻绝唱,五岳看全轻."
这首诗,正是反映了陈白沙对湛若水领悟<<道德经>>内容及结合现实所得的理论结晶的欣赏态度.其中"至虚无受道"一句,应该说是湛若水已经破解了道的内涵.认识到虚无与道的运动关系.在天下人都以为<<道德经>>的"无"是一个不存在内容的概念时,这个"无"才是道,才是与"为"结合一起之后可以成就的"大业".只有把握到了其中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将渺小成庞大,将庞大化成渺小."五岳全看轻"和"无为成大业"就是一个运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波曲过程.人如果身在波线中是不会知道起落的关系,即如人站在地球上,不能自知地球是圆的那样的知觉.
正是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了湛若水研究<<道德经>>的取向和水平,后来,他进京赴试时,改为"湛若水"时,实质上嵌入了<<道德经>>的两句经文:"一,"湛兮,似或存",这是天生自然的姓氏带来的结合.二"尚善若水"这是他自己最后改的名字.湛若水临终曾著有<<道德经考辩>>一书,今已失传.相信当时他是在临终时希望明朝能够彻底将朱元璋的治国纲领.从单一的儒家再结合到道教理论中,来一次理论革新.但"时不予我",他的努力随着生命的消亡而彻底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