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468|回复: 1

增城新塘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实用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14 17: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湛甘泉在32岁那年,终于能够将自己的哲学理论,提炼归纳为“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公式,道出了其师从的白沙先生一直想阐述的思想核心。所以,陈白沙对“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理念十分赞同。当年就说:“此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第二年有称赞:“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
   
明初朱元璋奉行宋人朱熹的理学坚持“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产生了明初政治气氛保守,单一以及暴涙的局面。当时一些学者致力寻求打破呆板的学术风气,以吴与弼为首的贵族知识分子一方面努力背诵四书五经,一方面是参予日常的农耕生活,逐步形成以“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包括陈白沙在内都难以找到可以一反朱熹儒学的新概念。所以,湛甘泉的理论一出既回避了对朱熹儒学的深刻批判有可以在实践中将“人欲”与“天理”结合在一起。从而深受当时理论界的欢迎。
   
湛若水深得“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后,便积极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在癸亥年《新春试笔》一诗中,他已经知道六十甲子的始端,等待他的是十分有利的天意。所以才会有:“天上经纶知有自”的信心。按照湛若水出生年是丙戍来看,在癸年是正官运,开启的天干到乙丑和甲子是“海中金”的年命加之在地支上已经走完“病死,墓,绝”的煞命位,开始向“帝旺”的方向奋进。他的年命是屋上土,土生命是五行的态势。

所以,在甲子年,他马上上南京国子监进修。在乙丑年,他按照自己的年命和当年的年命,认识到金生水的运势,即自行改名为“若水”进京会试,从而推翻了他原来的湛露,湛雨的名字构成。实际他的意识十分清楚:水土相冲如果水多克了火,那么,他年命的屋上土就变得更薄。因而,在乙丑年及时改名,就得中二甲三名。虽然不是状元但自己已经证实“随处体认天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和潜在实用价值。
   
据张廷玉所撰的《明史》记载。明朝正德皇帝驾崩以后,由于正德是没有儿子的,就只能够从其他同宗兄弟中寻找一个子侄,作为过继子来继承大统。在后宫和朝臣的合议之下,推荐朱厚熄为继子,并且登基为帝,改元“嘉靖”。
   
在这个历史的背景之下,湛若水因年龄的问题一直是为翰林编修。嘉靖登基年纪尚轻,必须继续学习。朝中都御史吴廷举,御史朱节就推荐湛若水出任嘉靖帝的老师。即所谓的“侍读”。其实,当时把持朝政的是湖南籍的杨廷和以及广东籍的梁储。杨廷和是湛若水京试考官,换言之是恩师座,梁储则是校友,他们也十分默契地认为湛若水的理论是可以改变嘉靖的治国理念。
   
应该看到嘉靖帝的登基是与永乐帝的僭位是有异曲同工的味道。但嘉靖是兵不血刃而获得了江山,就必须随自己地位的改变,促进思想上的改变。这一前提,正是“随处体认天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湛若水在解释“随处体认天理”时,说过:“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国,随家,随天下。”就是包容了个人每天不同的变化去观照理解,认识和实践“天理”。那么嘉靖由藩王跃升为皇帝,就必须是皇帝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天理了。
   
其实,湛若水成为皇帝的老师,也要找到适合引导皇帝学习进步的方法。因此,湛若水在侍读中应该说处理得十分恰当的。在保留的《上经筵讲学疏》中,湛若水是这样教导的“你开始执政,就表现出不能有好的结果了。你身边的人都会以声色犬马来扰乱你的心智。其中大臣林俊,孙交等因为发现规矩混乱,自行辞职,真是令人心寒,你必须坚决的接近贤臣,疏远奸臣,研究治国理论,讲求读书学习的习惯,以使自己能稳坐江山。”

第二年的另一本疏是这样说的:“近来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们因饥饿相互食用,并没有停止过。你才重温祖宗的训诫,是错误的。聪明的医生是不会因为病人将死而开令他死亡的药剂而应该在平时就要懂得学习历史,多听取专家学者的解释,然后形成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这两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湛若水以皇帝个人发生的状态和全国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嘉靖必须自觉地丰富自己的智慧,从而成为一代明君。嘉靖虽然没有成为一代明君,但是却将明朝稳固了44年,是明朝历史当皇帝最长的一个。
709821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1-8-6 2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