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五年,增城市委、增城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全市综合实力在率先发展中稳步攀升,经济质量在转型升级中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在一体融合中深刻变化,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逐步改善,社会建设在统筹兼顾中快速发展。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广州市委常委,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志彪在增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是增城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城乡环境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全市人民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69.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6亿元,年均增长16.5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3.07亿元增加到39.88亿元,年均增长25%,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翻番。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领跑全省。”
“十一五”期间,是增城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增城工业围绕着调结构、促转型,筑平台、抓项目,加快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五年来增城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42.53亿元到2010年的1520.5亿元,增长近1000亿元。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增城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历史性转变,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五年在增城的历史长河中虽是短暂一瞬,但却是增城融入广州、融入世界的一次大跨越。增城工业腾飞的步伐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增城市工业在过去五年实现快速发展。五年中,增城工业经济两上新台阶,分别于2008、2010年突破1000亿元和1500亿元。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520.5亿元,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60.9亿元,是2005年的2.81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575.97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06.64亿元,地方税收33.19亿元。过去五年来,增城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4.2亿元,是2005年的2.37倍。培育康威运动服、豪进摩托、皇朝家私、奔马摩托等4件国家驰名商标,19件省著名商标,39件广州市著名商标。
五年来,增城市以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大发展,全市引进优质工业项目182个,总投资580.54亿元,其中6个产业项目列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总投资50亿元的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广州江铜铜材40万吨铜杆线华南生产基地项目、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先后落户。
博创机械、江河幕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运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广汽本田增城工厂24万辆整车产能扩建项目、广汽本田研发基地、广东科利亚农业联合收割机制造项目、广州驭风旭铝铸件有限公司、广州普洛斯仓储设施管理有限公司仓储项目、人人乐华南物流商业配送中心等一批新引进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
工业结构上的调整更是过去五年增城工业经济发展中光辉灿烂的一笔。在工业布局上增城不断进行大手笔运作,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有重大影响的生产性骨干项目集聚增城。五年来,增城市依法关停了500多家水泥、洗漂印染、电镀等落后产能,为高端项目进驻腾出了环境容量,全市万元生产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2010年,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增城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增城市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广州电动汽车实验基地,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物联网产业园、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研发创意产业园等八大发展平台,产业发展承载力明显增强。引进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华南物流中心、超白压延太阳能光伏基片、中电投太阳能电池及分布式能源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地位的产业龙头项目,有效推动了led、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增城市快速崛起。同时,增城市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宁基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上市、“退二进三”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