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832|回复: 1

超市商品究竟有多少说不清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2-12 17: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超市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到超市购物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品齐全、环境舒适、价格低廉……这些都是消费者乐意去超市购物的理由,但如果你知道有的超市竟然会出现标牌一个价、结账一个价,或者把快到期的商品换个包装再拿出来卖,还或者特价商品根本不便宜等现象,你再去购物时,会不会多长个心眼?你可知道你所购买的某件商品的价格里包含了多少人的利益?你可知道超市那明亮整洁的购物环境里、漂亮精致的特价传单背后 ,有多少你从不知晓的秘密?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市几家超市暗访,了解到商品销售真相,为你撩开超市的神秘面纱。

难识熟食“庐山真面目”  

昨日,记者在新塘一家经营多年的超市的熟食档看到,这里有热狗、盐蛋、油炸花生、烧鸭、烧鸡之类的货品,成色很是诱人,醒目位置贴着“请尝尝我们自制的美味熟食”的广告语。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询问营业员,这些熟食产品都是你们自己做的吗?售卖熟食的营业员肯定地说熟食都是自己做的。记者又问:你们的厨房是不是在超市内?能参观一下吗?营业员慌忙说,我们的厨房不在店里,但我们有好几个厨房。

记者来到另一个相距不到10米的熟食销售点,这里卖的是散装的卤鸡腿,酱板鸭,鸭脖子等,品种很多。但除了价格外,并没标注产地等商品信息。当记者问售卖员这些熟食是否超市自制时,这名伙计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们只负责将购进的熟食摆放整齐,分类售卖。这时碰巧见到一名来送鸭脖子的小伙子,记者便以买新鲜卤制品为由,提出去他作坊挑选,小伙子一开始还有些犹 ,听说记者要买很多,才同意搭坐他的摩托车去他的作坊。

在路上,记者了解到小伙子是江西人,给新塘城区大小不等的几个超市送熟食已有4年。他告诉记者,一个超市至少有五六家像他这样的作坊供应熟食。几分钟的车程便到了他的作坊,眼前的场景让记者吓了一跳:一间幽暗的房内摆着煤炭炉,大小塑料盆、卤制品之类,大铁锅里还热气腾腾地煮着什么,紧挨着的小间是厕所,头顶上方的阁楼是主人睡觉的地方,房内散发出阵阵怪味,记者连忙找个借口退了出来。

看来超市的熟食既有自制的也有外进的,销量到底如何呢?当时是上午十点多钟,正值购物高峰时段,记者看到只有三两名顾客来熟食档转了转,什么也没买就离开了。当天没卖掉的烧鸭、烧鸡等熟食的颜色一般都会变得灰黄失去卖相,那又怎么处理?有售卖员悄悄告诉记者,只要第二天用热油淋一遍, 再贴上当日标签,便神不知鬼不觉了。头天没卖完的猪肉,就先放在冰柜里,第二天早上换上当日生产的标签,其他的生鲜食品和熟食甚至包括超市自制的蛋糕都是如此。由此看来,为熟食“翻新”是很多超市的“必修课”。

低劣商品经改换形象也畅销

在新塘东坑横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对记者称,他在大型超市工作已长达7年,对超市商品的销售方式和“技巧”最熟悉不过了,尤其是生鲜食品和熟食。据他介绍,超市判断食品有没有变质的唯一根据就是厨房的工人“用眼睛看一下”、“用鼻子闻一下”。如果没有明显的变色变味,不管有没有超出保质期,都会继续售卖。当然,某些超市要为外观实在不佳的食品改头换面。 比如,不好的水果就打包成水果拼盘或者榨成果汁,新鲜蘑菇、豆子之类食品卖了一天已失去水份,再用保鲜膜包装,看上去又是另一个模样。而那些已经包好并配好佐料的鱼块基本上都是死鱼做的。

而包子、馒头、豆制品、配菜等超市自制食品的生产日期全部都是当天,这些真的是当天货吗?前一天没卖掉的食品又去了哪里?据该男子透露,超市通常是晚上关门后把当天没有卖掉的自制食品重新包装,换掉原来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再打上第二天的日期。如果发现有明显变质才会扔掉。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消费者看到的都是当天生产的自制食品。

这名男子还向记者爆出一个秘密,有的地下黑作坊加工生产的劣质腊肉,腊肠,也能以档口分租的方式进入超市。因为有的超市将档口出租给个人经营,个人只交租金,至于进货渠道、商品检查管理等,超市一概不闻不问。所以,大部分自行包装的食品都短斤缺两,鸡鸭等酱制品标注的净含量基本上都是皮重。至于卫生情况如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一位姓郭的市民在超市买了半斤湖南腊肠,在小炒时炒出了许多沙子,想找超市索赔,又因没了购物小票只好作罢。

还有的奶制品也也被做了“手脚”,初一看乳酸饮料和酸奶在包装上没有明显区别,很多乳酸饮料都在包装上标有大大的“奶”字,只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标注了“饮品”字样,这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另外,摆放牛奶、酸奶和糕点时,一般都是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按序更换;冷柜食品,则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蔬菜、水果,则是把最新鲜的放在最高处,总而言之,顾客最方便取的地方,摆放的就是最不新鲜的货品。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11-12-12 17: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市地下交易制约销售链

超市内部地下交易有它特定的规则,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据一名供货商反映,一个商品要从进货到上架,供货商需交纳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苛捐杂费”。最多的是一次性交纳的进店费,其他零零碎碎的费用一年中可以说也是应接不暇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的过节费;每年的店庆费;以及促销要花促销费,进新品要“新品费”;还有配送管理费、海报费、堆头费、上架费等等,最富有的供货商也难以承载这样的负荷。

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商品从离开工厂到放上超市货架,中间要经过大约6个人,采购助理、采购员、采购总监、店长、部门负责人、店员, 前面3个人决定是否订货;后面3个人决定是否把货放出来,放在什么位置。供货商为了让自己的商品能顺利进入超市并摆放在显眼位置,必须“打点”好这6 个人,付出不少的费用。“现在供应商太多,形成了买方市场。为了商品进超市,我们只好挤破头。其实,超市盘剥供应商,不仅扰乱了行业的正常竞争秩序和整个市场秩序,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消费者。”这名供货商实话实说。

更让供货商无奈的是,在店庆、春节、元旦等搞低价倾销时,基本上是供应商让利, 一遇打折促销,对于供应商来说卖得越多,赔得越多,但也只能有苦难言。一些商品由于促销力度太大,使消费者误以为平时的定价过高,只有促销时购买,久而久之,这个商品就被超市活活“做死”。记者认识一个做香菇的老板,有一次被逼做“买二赠一”的促销,促销期间亏了五千多块,好不容易盼到促销结束,可该牌子的香菇在超市再也卖不动了。

不要认为供货商是唯一的冤大头,其实超市从厂商身上盘剥的费用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有厂商新推出了一种果脯,成本价是每包1元,正常加价20%,应该是1.2元给超市,考虑到要承担超市15%左右的费用率,供货商不得不按照1.4元报价,相当于40%的加价率,最后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此外,从超市地下交易销售链来看,一些生产不良商品的厂家,只要买通了超市相关人员,就能让不良商品登堂入室,并占据较好的陈列位置。而真正品质优良、运作规范的企业,如果不愿意搞商业贿赂, 其产品不是被超市拒之门外,就是被放在犄角旮旯里,使消费者很难顺利地买到,受害的无疑还是消费者。

让利销售,是陷饼还是陷阱?

超市几乎每天都推出特价商品,以此招徕顾客。记者留意到,超市过道中间摆放的商品一般都是打折商品,标签也会有所区别。但有的超市“有意无意”地将非特价商品与一些特价商品混合在一起,同样使用打折商品的标签,只是在“原价”一栏空白。消费者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购买到并没有任何优惠的商品,内心却感到很满足。再加上现在很多超市取消了在小票上的商品价格前后对比,所以消费者如果买到了“假优惠”的商品,事后也无法察觉。

家住新塘港口路省水电二局的刘女士就遇到过“价格标签”事件。她在超市买了一瓶4公斤的洗衣液,买单时金额比标签上的高出5块多,她找营业员问原因,得到的回复是:这是前几天促销的价格,现在促销期已经过了,电脑系统已恢复原价,标签还没来得及换。而一名经理的解释更可笑,货品被顾客移动过,你看到的价格标签不是这个货品的。深感委屈的刘女士不依不饶,向工商所投诉,最后以超市向刘女士道歉并赔偿一瓶洗衣液了事。

“如果你不看销售小票,根本不会发现货品比你看到的价格贵。”刘女士说,有的超市利用人们的信任,或没有仔细看小票的习惯,在价格标签上做手脚欺诈顾客,这似乎成了一些超市的惯例。超市推出的特价商品,确有不少是家家都用得着的货品,比如卫生纸、面巾纸、洗衣粉、牛奶等,顾客一看到有特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推篮抱几样再说。

“特价商品其实并不便宜,只是一种噱头。”一名才离开超市不久去别的单位做文员的女孩子向记者透露,有一次,超市一种洗洁精搞特价,大幅特价招牌吸引了很多人,其实仅把原价9元的洗洁精降为8.9元,当天销量就比平时增加了40%左右。还有一次,一种零售价为3.2元的饼干快过保质期了,便想办法促销,三包捆挷销售时标明特价9.9元,比原价多出0.1元一包,还有不少顾客购买。正是因为顾客粗心或不计较,才让超市钻了不少类似的空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