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254|回复: 0

揭秘《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背后的创作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4-16 11: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健康状态:长寿、接地气、广告宠儿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1998年策划创作,2000年4月正式开拍,11月首播,是一部幽默逗趣的粤语轻喜剧,老广观众十分受落,收视率渐渐走高,并在2002-2003年达到顶峰,一举夺得广东城域最高收视21点(央视索福瑞数据),更再接再厉于2006年元宵节突破1000集,2011年10月即将突破2000集,成为目前中国最长寿的电视剧。

谈及其长寿秘笈,总导演陆晓光脸上洋溢着红光,他认为有三张王牌: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三是艺术价值。从经济角度来看,《外》剧无疑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它以较低的拍摄成本,每年直接投资700万元、每集制作成本3万元、演员不过1000-2000元一集的片酬,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的甜头莫过于广告收入,最辉煌时期该剧每年为广东珠江频道带来1个亿的广告收入,“康伯康婶”、“二哥二嫂”都是本地广告的宠儿。《外》剧的播出时段形成黄金时段,拥有大批的忠实观众和固定的收视群。

从社会角度来看,《外》剧众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康家老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主心骨的康家四兄弟“光宗耀祖”和他们的媳妇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摩擦和笑料,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欢乐。而康家所代表的西关风情和老广州文化,也引起了本土市民及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从艺术角度来看,陆晓光笑言《外》剧是“观众热捧,专家不懂”。他曾亲耳听见《外》剧被专家炮轰是“一堆垃圾”,但它本来就是一种独具广州特色的“草根文化”,把镜头对准市井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摩擦矛盾,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接地气的气氛,可谓“不用动脑子,让人娱乐就好。”

b 潜在病征:收视滑坡、演员疲惫、专家观众叫停

专家批得凶“《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 陆晓光导演一直把《外》剧视如己出,很少像这次那样直面创作瓶颈。“国内专家一直不认可《外》剧,我曾听某教授直陈:‘《外来媳妇本地郎》,那是个垃圾!’因为我们没有他们所谓的艺术价值。” 专家眼中的好作品,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应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应像豹尾一样有力。

陆晓光承认《外》剧近年确实拍得不怎么好,艺术价值不足,“头开得不那么好看,中间也随随便便,结尾可能没有戏剧高潮,有时一集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外》剧构图随意、松散,谈不上美感;有导演跟我提出:‘要不我们也找个轨来拉一拉,光打得好看一些吧?’想进步的心是有了,但没有付诸行动。”

究其原因,制作投入不足,主创觉得这戏是拍给老百姓看的,不是给艺术家看的,吸引观众的不是构图,而是讲到一个刺激观众的社会热点就够了,取胜的是演员的现场感染力、搞笑和即兴发挥。“我们每个月拍17集的量,有6集精彩就足矣,其余是填空的、维持栏目播出量的。” 网民骂得辣“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烦死了”

陆晓光承认听到网上的骂声很辣,但《外》剧遭遇的风波绝不止一两顿痛骂,广东台内部曾多次召集研讨会,讨论《外》剧到底要不要停。最大一次风波要算去年,一位高明观众写信给省委宣传部领导,措辞严厉:“《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这么久,一天到晚地播快把我们观众烦死了,能不能停播啊!”宣传部领导阅信后批复“有关部门调查一下”。层层发文下来直达剧组,顿时人心惶惶。“领导都这样说了,《外》剧是不是要马上停?”

陆晓光马上召集全剧主创直奔高明,找到了这位写信的村民。几十号村民就在村头大榕树下座谈,“你们真的想它停播吗?”村民们七嘴八舌,有赞还是很好看的,也有炮轰那写信者是疯子的,还有给导演提建议的,连村公社领导也被惊动了,赶来撑场道:“《外》剧不能倒啊,我们还有些村民在看,如果没了,他们看什么?”最后,热情的村民忘乎所以地将演员围住,只顾求签名合影,完全忘记了主题。

后来,下乡调研报告送上去了,集团领导下达的意见是:“收视还是本土第一,《外》剧不能停!” 收视跌得“狠”:两年跌一个台阶,但仍然稳坐头把交椅.从2002-2003年最高收视21点,到2011年8月底的平均7点左右,《外》剧开播10年来,收视率经历了一条由低走高、又由高滑落的抛物线。

陆晓光说:“拍到200集时,我们已想过见好就收,但没想到收视率出奇得好,大家越拍越起劲。有外国资料说,像这样的处境喜剧,260集才形成它真正的黄金阶段,于是就坚持了下来。”最红火的时候,收视率达到广东城域21点,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几位主演的广告头像,凭借《外》剧,广东电视第一次压过香港t v b节目,收视位居广东榜首,扬眉吐气。

但由央视索福瑞提供的今年8月份收视数据,《外》重新被tv b剧集《潜行狙击》、《紫禁惊雷》等赶超,滑落至“广州地区黄金时段所有节目排名”的第三位,如不计境外节目,《外》剧与《今日关注》咬得很紧,两者交替稳坐本土节目排名榜的头把交椅。

“从02-03年达到收视高峰21点,之后每隔一两年就会掉一个台阶:第四季尾段10点左右,去年底第五季,从西关背景转入城中村,刚开始收视有所上升,后期落到8、9点,今年平均在7点多。但奇怪的是,我们仍是广州本土节目的收视冠军,我们仍然分到最大的一块饼!砍掉它容易,你找什么替代?”陆晓光有些激动。

主创累得慌:新演员魅力不持久,老演员角色被定型

“《外》剧就像万金油,哪里(收视)不行搽哪里!”这是二嫂虎艳芬的金句。广东台属下的卫视、经视等频道不断翻播前几季《外》剧,与新拍的同步,《外》剧在广东台几乎无处不在,仙逝的郭昶、嫁人的刘涛、鬼马童星时代的天庥……穿越般地活在老广观众的时空中,他们留恋几张特别亲切讨喜的面孔……但离的离了,去的去了,长大的长大了,虽然剧组每季都力求增加新血,但不能从头到尾都吸引观众。

高明那条村里的老伯说:“刘涛一走,唔想睇啦,都没靓女了!”新换上来的黄菲(钱莹饰)完全不是一码事;饰演二哥阿宗的郭昶去世后,过往那些夫妻逗嘴、嬉笑怒骂的片段不再有;一度让剧组以为“遇上天人”的新阿宗周晓滨,形象虽有80%似,但那种纯正广州小市民的神韵不足,最终“被下课”。在陆晓光看来,维持《外》剧高收视的功臣是演员,但老演员流失、新演员的魅力又不持久,广东台自办的选美大赛《明日之星》、《比基尼小姐》,美女一抓一大把,但是不合用。

《外》剧中的好几位主演,特别是康家老小都是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同一个角色,无法突破已有的固定形象,接触其他新角色,对演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饰演二嫂阿婵的虎艳芬曾悻悻地说:“我卖给阿婵一辈子了!”陆晓光的忧虑是,他们已将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深入到观众把演员同化为剧中人,如果换别人来演,观众可能不认同;同理,如果他们去演别的角色,在观众看来他们还是在演阿婵和康祈光。

演员有点疲惫了,编剧和导演亦然。拍了近2000集,亲情爱情友情都写过了,怎样才能玩出更多新花样,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实在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陆晓光有点无奈地说:“有时,我审着剧本,也会打起瞌睡来。如果我不是干这行、做这剧的总导演,我也是不看(《外》剧)的,它不是我的那杯茶。”

《外》剧十年风云

2000年4月18日开机
2000年11月4日开播
2001年阿耀与幸子离婚,刘涛离开剧组。
2002年1月广东地区收视率最高达到22点,相当于260万人次同时收看。
2002年3月《外》剧第一部拍完,停机3个半月休整,同年7月开机拍第二部。

2003年阿耀再婚,黄菲加入。
2003年2月28日筹拍电影。
2003年9月13日电影在广州开机。
2004年春节《外》剧电影公映。
2005年2月第二部拍完,同年8月开播第三部。
2006年6月14日二哥扮演者郭昶在广州病逝,终年50岁,剧组继续拍摄。

2007年1月第三部拍完,同年7月开播第四部,加入周晓滨重塑二哥的形象。
2010月1月第四部拍完,停机6个月。
2010年7月开播第五部,加入何浩鹏、罗心悦等角色,同时更换西关大屋的背景改为城中村。
楼主热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