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澄(1868-1939),民国教育界名人,字学琴,增城新塘人。清光绪时期贡生,后考岁贡第一,受奖“岁魁”,并赐石刻“选第一名乡进士”。辛亥革命后,出任增城县教员所教授。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曾派人请董澄出来做事,他婉然拒绝。董澄以在乡教育为己任,曾在甘泉小学教高小语文,又在新塘创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塘,董澄为保民族节气,决绝一切伪职。 董文礼(1868——1939),字澄,号学琴,新塘镇人。光绪时贡生,他在学时以字行,在社会上以号行,其本名除家属外不为世知,晚年人只称其号,“琴”字不读本声,而读仄声,曰“冚”。学琴在宣统二年岁贡考试第一,受奖“发魁”牌匾,并赐石刻“选第一名乡进士”。今石碑仍在。 学琴祖籍增城三江墩头村人,其祖父董荣辉是增城儒学生,时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特别三江、石龙的三合会起义,更乱了东江两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早已通商开阜了。荣辉见世故变迁,毅然弃儒从商,迁家到新塘开牛皮铺<制革的作坊>。三江盛产牛,鲜牛皮船运半天可抵新塘,新塘皮革运销港、穗、荣辉的生意对路,日子好过,生意站住脚了,后传与儿子董仰琛经营。仰琛生子学琴,董家本书香门第,自然又让学琴入学读书。 学琴幼受家庭教育,为人朴实勤学,终在宣统二年(1910)在县考得岁贡第一,这时他已结婚,早有个幸福家庭,儿女成群,便在家设帐授徒,无意出仕了。次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实际早在光绪31年(1905)已取消科举考试,新塘有些乡村已开办新式学堂,但官衙仍按科举名号选拔人才,增城这期间就有十多人获得科举名号。如新塘的温辑熙,湛溎芳,董学琴都是这些人选中的杰出者。 清亡民立,新旧交替,世事乱纷纷,董学琴清醒认识到乱世不宣出仕,只有教书育人才是根本,毅然接受增城县教员所之聘,出任教授。董学琴自幼饱读经史,加以生长于新塘镇,清末民初,新塘地处东江口,邻近港穗,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早。早在光绪五年(1897),广州经新塘往石龙,惠州的有线电话开通,新塘已使用现代电话通讯; 光绪30年省又在新塘设立邮政二等分局,使用现代邮政;次年(1905)新塘及所属农村,已办起五间小学堂,实行新式教学;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新塘有三个车站,天天有火车往来广州、香港。现代科学文化的传入,使董学琴的知识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外融通,成为新的知识分子。在教研所的教学中声誉显著,在全县教育界中树立了威望。 民国12至15年间(1923——1926),增城爱国华侨,新塘瓜岭村人黄国民随孙中山先生回粤,实行国共合作,新塘建立了区、乡农会。1924年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1925年2月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东征陈炯明。1926年中共新塘支部建立,同时由新塘搬运工人组建粤港同德工会新塘分会”。 几年间,大革命的烽火燃遍新塘。时已55岁的董学琴见增城治安太乱,就辞去教研所之职,回老家甘泉小学任教。在东征期间,孙中三了解到董学琴是个有学问的贤士,(可能黄国民推荐),便派员礼请他出来做事,董学琴明确表示,教书育人也是为国家做事,不一定要出任为官,终获孙先生认可。 后来见新塘商人子弟多,又在新塘镇区内由董学琴独资创办“尚志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员。董学琴在新塘人心目中威望较高,人们有什么疑难事都会向他请教,学琴便成为新塘有声誉的绅士。新塘的沙村与南冈的沧头村是耕地,阡陌相邻的邻村,常因田水灌溉引起打斗,有年天旱为争田水又起纷争,加上好斗者煽动,两村都筹集枪枝弹药,准备决战。 民国时期增南,禺东一带大村之间,宗族械斗多,一打数年不息,地方政府,军警多不敢界入。幸得两村都有董学琴的学生,他们深知械斗死伤的都是村民,今后日子难过;又知两村乡绅都敬重董学琴,即联袂往新塘向老师禀明一切,请老师出面平息两村械斗。学琴身边的人听了,大吃一惊,村坊间打斗,官衙也不敢轻易出面平息。 董老师手上无兵无杈,怎能出面。学琴不理众人议论,用心听取学生陈述后细想,这两村鸡狗之声相闻,田土相接,互有姻亲关系,同趁小径圩,打起来今后日子怎过,虽是邻村,却分属番,增两县,两县官员极难处理,官司必惊动省府,祸大了。我于两村长者都有交情,不能坐视。 即义不容辞的亲往沙村、沧头,拜会两村乡绅,苦口婆心的陈说利害,晓以大义,经过一番劝解,终于说服两村乡绅,同意和解。在学琴主持下饮了和解酒,签订乡规民约,保证今后互不侵犯,一场张弓拔剑的械斗,终被一个教书先生平息了。两村为感谢董学琴的义举,两村在接壤处特建一亭並立碑,此表彰学琴的仁心义举。 董学琴在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意儿女的教育。他早年即把长子董家骥,三子董家椂送往广州光华医学院就读。光华是广州最早的医学名校,它为广东培养了不少名医和卫生管理干部。董家骥、董家禄在光华毕业后,都回到新塘分别开了两间医馆,行医济世。是民国直至解放初期在新塘知名度很高的名医。 董学琴的次子董家碧的儿子董群活,是香港金银珠宝行业的名人,晚年被选为香港金银珠宝商会的名誉会长。现年91岁仍健在。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塘后,知董学琴在新塘有声望,为拢络民心,千方百计迫董学琴出任伪职,为日汪伪政权效力.董学琴深明大义,为保民族节气,虽然身处逆境,仍以身体,年纪为理由,拒绝一切伪职,终在1939年病逝家中,享年72岁.至今新塘人还称董家是书香门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