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好人”推荐评选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走过5个年头,旨在充分发挥好人的激励推动作用,使评选表彰的过程,成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真善美的过程,成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5年来,增城共评选出238名“增城好人”,涌现了12名“中国好人”、5名“广东好人”、66名“广州好人”、11名广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2017年5月,增城区成立了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增城区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关于开展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分片督导的通知》。全区确定83个重点治理单位,其中镇街3个、区直单位10个、村(居)70个。重点治理单位由区、镇两级领导分别挂点督办,既带头担当作为,又强化监督指导,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增城区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约40万人。华侨分布于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古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加拿大,泰国,菲律宾等32个国家。其中马来西亚有六万人,新西兰有三万人,新塘黄姓是最早到达新西兰的华人,20世纪90年代,增城人占新西兰华人的三分之一。增城是他们的根,乡情是一根剪不断的线,都离不开深埋地下的根。增城人到海外谋生,时时刻刻想着报效家乡,他们积累到一点钱,就寄回家乡建学校,建桥梁,建祠堂。
崔与之(1158年—1240年),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东增城人。南宋名臣、诗人。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年),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端平二年(1235年),除参知政事。端平三年(1236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1239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宵宫致仕。卒年82岁,累赠太师、南海郡公,谥号“清献”。著有《崔清献公集》。
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黑除恶要与反腐结合起来,与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既要打击身边的黑恶势力,也要查处基层的微腐败,更要深挖背后的“保护伞”,无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广州市增城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和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坚决打赢这场扫黑除恶斗争攻坚战,做到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增城客家居民已达3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0%;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永和,宁西等地区;客家人迁入增在已经有千年历史,客家人在增城的经济和社会等事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也广为影响。
“安全无小事,生命重如山”,夏秋两季是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高发期,为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增城市多个组织联合举办“快乐暑假,平安先行”主题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及舆论宣传,开展全市暑期安全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暑期安全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远走他乡,谋生安居,娶妻生子。在增城这方热土上,同样活跃着很多的异乡人,他们中有成功的商人,有成就不俗的艺术家,也有仍在基层为一日三餐而奔走的普通人。他们为故乡所养育,但在荔乡定位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们爱家乡,也爱荔乡,记录活跃在增城的异乡人的成长与精彩!
毒品严重危害增城社会,让增城市民共同携手与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增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一是学校、社区应该开展各类禁毒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让他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二是家长多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防范子女沾染毒品。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对吸毒人员进行科学矫治,努力帮助他们戒掉毒品,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增城的慈善者和义工们在安老、扶幼、济困、助残、公共服务和城市服务六个方面自发成立了多个民间义工服务队伍(项目)。实践证明,发展增城慈善义工队伍,为各个层面,特别是基层爱心互动、共建和谐创造了条件,不仅扩大了慈善和义工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增城各个慈善义工队伍的成立也将进一步拓宽慈善救助模式,使慈善救助和义工服务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救助,也是慈善救助领域向生活和人文精神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