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龙(1228-1291),南宋学者,字叔膺,增城荔城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初任赣州司户,不久改任代理长乐县事,累官至朝议大夫。肖龙为官清廉,精通六经。所著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现百花林留有其石刻“荔子漫山红”诗。 在荔城街风景如画的百花林水库库区的东端,群爱村罗浪合作社一个叫米坑的地方,静静地伫立着一块八仙台大小的几近方正的石头,这石头原本跟其它普普通通的石头没什么区别,只因它上面多了几行别致的文字,被铭刻上了一首洒脱的诗,而且是在700多年前,诗文更是出自南宋进士、贤臣好官李肖龙之手,于是变得异常珍贵,成为我市文物保护对象,也是我市书法界公认的难得的一件历史珍品。 700多年来,它所在之处,成了增城文人雅士游历、敬仰之地,而李肖龙则因学有所成,官有所树,人有品德而成为邑人文人雅士心中的偶像,被誉为增城陶渊明。这块并不普通的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头,加上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形山胜水,最终被冠以“百花崖影”美名而晋身增城八景之一,声名远播,家喻户晓。 李肖龙,字叔膺,生于南宋而卒于元朝,增城县城龟峰铺(今荔城街龟峰里李屋)人。肖龙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光发为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曾任潮州通判,后升为通直郎。肖龙自少聪慧好学,在父亲的影响下,更是刻苦用功,发愤读书,通常手不离卷,博览群书,经、史、子、集,烂熟于心,为日后致仕打下了扎实基础。 除了读万卷书,肖龙还努力做到走万里路。他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每每诗之热爱。在《帽峰夏云》一诗中,他隐约透露了内心对仕途的期盼,对可施展自己抱负的官场的向往:“昔年天降官中帽,羡尔名山受宠褒。夏日恩光遭赤帝,彩云还与作宫袍。”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过了而立之年的肖龙高中进士,走上仕途,原以为可以一施抱负,于战火纷飞的乱世,尽忠报国,上匡国分君忧,下济世帮扶万民,立业建功,光大李家门楣。 因此兢兢业业,勤政廉政,克己奉公,政绩赫然,一时赢得了上下一致的好口碑。不想八年后,即公元1279年,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被蒙古人击溃覆灭,江山易主,元取代宋,肖龙的人生信仰和仕途都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不得不小心应对人生如此重大的转折,归隐家乡,寄情山水,这是后话。 踏入官场,肖龙走马上任赣州司户一职。司户是一个掌管地方钱粮的肥缺,司户所管收入之税粮,皆大枰入小枰出,猫腻多多,损民肥己,盈余部分便可大大的中饱私囊,居为己有,这已是不成文的潜规则,以往历任都捞到不少油水。肖龙到任后,不为利诱所动,清正廉明,一改司户以往贪腐的恶习,以身作则,不贪分文,秉公办事; 他一清二白为国管好地区的钱粮,获得百姓交口称赞,既造福了当地百姓,又重新树立了司户不贪的清官形象,为南宋末年乌烟瘴气的官场带来了一缕清风。不久,肖龙被调到循州兴宁任主簿兼掌长乐(今五华)县事。当时,长乐县社会问题不少,最突出的就是社会治安混乱,宗族矛盾尖锐。县里大姓仗着人多势众,长期欺压小姓人家,致使被虐受辱的小姓人家,忍无可忍,只好把心一横,逃遁为盗,致使县内盗贼横行,百姓不得安宁,怨声载道,治安形势年年告急。 肖龙到任后,充分施展他的经世才学,出手四招就解决了该县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恢复了社会秩序,让平民百姓过上了安宁日子。肖龙的第一招,就是整治法纪,严惩欺压小民的大姓,让他们为自己以大欺小、以恶欺善的恶劣行径付出惨痛代价,使他们不能为,不敢为,小民得以安生。 第二招,就是在全县实施团保法,一方面令四乡村民各自为兵,组织起来保卫乡里;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团保,使乡民在团保组织内人人彼此相识,户户彼此相知,互相监督,互连互保,使民不敢为盗,盗不敢妄为,达到群防群治之功效。第三招,就是破除迷信陋习,禁止从事迷信活动,铲除巫婆神棍,革除婚姻陋习,一举扭转了不良的社会风气。第四招,就是兴学课农,大办教育,大力传授农业知识,宏扬耕读文化,以教育化人,以农耕兴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