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046|回复: 3

增城沙贝湛若水书学探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14 17: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岭南书法在明代有了质的飞跃,传世的法书作品骤增,书法名家辈出,岭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湛若水的书法艺术在得到其师陈白沙的真传,亦使用茅龙笔作字,但书学思想上却和其师有异同,白沙主静,甘泉动静结合,认识到以画写心,才能达到神妙得境遇。

一、生平与书学理论
   
1.生平与交游
   
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择,后避祖讳,改名雨。40岁后更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谥号文简,学者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工书法,仿陈白沙,天然不及,唯署书差有骨。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卒于世宗嘉靖卅六年(1560),终年九十五岁。他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弘治二年(1489)年拜于陈献章门下。1505年参加科举考试得第二名,中进士,先后被授为翰林编修、侍读。后因母丧丁忧而不赴官,于西樵书院讲学。嘉靖初,召为国子监祭酒,累迁(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两满二品考,以老致政。”[1]卒后葬于西樵山,其墓至今犹存。隆庆初年,赠太子太保,谥文简。

湛若水一生喜欢郊游,喜欢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传做灵感,同时时在郊游的过程中也结识不少知己,一起探讨圣学。弘治九年丙辰(1496),三十一岁。春,与李世卿(承箕)先生游罗浮山。(《初游罗浮记》)云:“丙辰春,与世卿游罗孚。”[2]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三十四岁。秋,与邓顺之等游西樵山,《游西樵山记》[3]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八十一岁,九月九日,同诸生何宗远滚、张廷文綗、霍尹先任、周自正荣朱、郑孔新涤、李元盛春芳六人,与樵山父老十有六人,又童子一人,新定仰辰台,同周自正、郑孔新、谢振卿扳跻登望,浩歌而归。

均有诗记之:“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4]是留在西樵山玉廪峰饭盖岗一块大石头上的真迹。左边一块大石头上雕刻着“仰辰台”这三个深7厘米、字径2米的大字(见图1);右边相邻的一块石头上雕刻着“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这首诗。其落款均为“明嘉靖丙午湛若水书”。儒学大师的字自成一体,常人难以认全。虽然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真迹仍然保存完好,清晰可认。

湛若水上九华山的具体时间与游踪,《九华山志》等书无记载。甚至,有论文误为嘉靖丙午(1546)八月。 据《泉翁大全》卷之十二《九华山中华书堂讲章(有序)》序云:“嘉靖丙申八月二十三日,予携扬、浙、广、福、徽、宁、太、池诸生、沈生珠等游九华山。至,止於侍御闻人子、虞子、池阳前太守侯子,今太守陆子、贰守任子所作之书院焉”。可知他是在1536年8月23日到达九华山,并落脚于甘泉书堂。太守陆冈,同前御史柯乔,乡进士江子、施子,三学教授、司训,与诸生,也都在书院迎候,欲听先生开讲。

于是,乃取《论语》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章,略为提掇其大义奥旨,给大家作了精彩演讲。怕众人还不明白,写出文字讲义,使人传诵。 在他写给池阳高士李古源的《神交亭记》中,也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嘉靖丙申八月,甘泉子过池阳,登九华之山,古源子出迓焉”。 因此,湛若水上九华山的准确时间:1536年8月23日,应该确凿无疑了。时年71岁,任吏部尚书。在九华山期间,若水先后游化城寺、访阳明书院、登金地藏塔、观龙池、览无相寺心期亭,皆有诗为证。但他写诗脱离不了他的理学思想,而诗一涉理路,便不足观了。

其中这几首比较晓畅,或可一读,如《访阳明书院》:“不见高人新建公,旧游脚迹已成空;当时吟弄人何在?明月清风只自同”。如《望九华》:“多年梦与九华通,到眼山山似梦中;已见九华同面目,九华疑与此心同”。如《将入九华》:“九山翠色入云齐,一角青天为尔低;即欲拨云问天路,云深天路恐无蹊”。(大全一书作“九山翠色”,一般书皆为“九华翠色”。)
   
湛若水因九华山而留下的,有案可查的文章共三篇,诗歌十一、二首。与王阳明吟咏九华山的诗赋五十余首相比是少了,但湛在山盘桓的时间没有王长久。有意思的是阳明的青阳籍学生,后又归于甘泉门下,也没有门户之见。 并且与贵池李呈祥,还留下一段神交故事:
   
李呈祥家住古源,自幼好学。谒王阳明于江西,辨析同异,深契良知之旨。回来后转授门徒,入室弟子有柯乔、丁旦等人。李呈祥久慕湛甘泉,嘉靖丙申(1536年)八月,湛甘泉过池阳,登九华山,李呈祥出门相迎。两人相交甚契,“而欢若平生交焉,若鱼水不足也。”又谓此前两人未尝识面,而相互仰慕,是为神交。李呈祥向甘泉执弟子礼,并筑神交亭以为纪念,湛甘泉为之作《神交亭记》,详述其事。  

甘泉对李的评价很高,嘉靖《池州府志》卷九记湛甘泉的《六字诀》:“甘泉子曰:‘可以与吾随处体认天理之学者,其古源李子乎!夫随处体认天理,此吾心学六字诀也,千圣千言之会也,尽之矣。苟能终日终身而致力焉,直上达天德无声无臭焉,至矣。李子其勖之哉,是在李子。’”
   
2.书与书论
   
湛若水的书法艺术在得到其师陈白沙的真传,亦使用茅龙笔作字,结体严谨,雍容大度,运笔恣肆纵横,颇有飞腾之势。他既注重“形”,又强调“势”,以雄强奔放著称。甘泉在继承其师陈白沙书法基础上,更加广泛涉猎,取资较博,既得欧阳询之险劲,又取杨凝式之超逸,复掺李邕顿挫低昂之致,字里横间豪纵不羁,力破馀地,夭矫不群湛若水在书法理论上主张静,这与陈白沙截然相反。岭南书法史中陈述其书以怀素和李北海为根基,笔者之见并不是完全可对。

湛若水在继承其师陈白沙的心学之外,在书法也是承其师衣钵,也以独特的茅龙笔见长。但是湛若水在心学上的有独特的见解,书法也不免有不同之处。作为哲人,他对书法的理解自然有独到之处。他与郑氏诗云:“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传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初沐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端然。”虽然他认识到以画写心,只有书为心画,才能达到神妙的艺术境界,但是往往心手难以相应,在书法创作上尚力有不逮,则不足为奇。

但是他在整体气势上则更加的发挥茅龙笔的枯劲的特点。能融会变通,学其师而有自己的风貌,是非常难得。湛若水首先把他哲学上的动静结合的思想运用到书法上:“以心写字,以字画心,”其书法一改陈白沙的内敛而飞动之势,少了生拙之味而多了流畅之感。其次多把书法感情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在他的诗中多有记叙有关书写的内容:
      
神往气自随,氤氲觉初沫。圣贤一切无,此理何由瞻。调性古所闻,熙熙兼穆穆。耻独不耻独,茅峰万茎秃。这首诗诗描写茅龙笔在书写上所出独特的效果。他的哲学是和诗文相结合是他的书法理论的独到之处吧:“落落乾坤一往情,钩台风月老门生。静中养出诗如许,掉臂从容大道行。”
 楼主| 发表于 11-7-14 17: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传世作品简述
     
1.传世书迹
   
湛甘泉在继承陈白沙的心学同时,在书法艺术也得其心传并有自己的体貌。他的草书有怀素的圆转飞动和李北海的低昂顿挫,也有欧阳询的险劲,能取法古人而且融会变化,笔势纵横有度,挺拔俊健。经笔者查阅整理,他的作品如下:

1.草书西樵绝壁诗轴;
2.草书诗页二开;
3.草书咏芙蓉诗轴;
4.草书七言绝句诗轴;
5.草书甘泉洞诗轴;
6.行书七言诗轴;
7.慈元庙碑跋;
8.西樵山石刻;
9.南京燕子矶石刻;
10.梅关石碑;
11.五仙观石碑;
12.浴日亭石碑.

2.几件作品鉴定

凡湛若水在作品中署有“若水”两字皆是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三十九岁之后所作。见甘泉先生撰《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序》跋云:“若水以侍母不赴会试者十有三年,又以乡举旧名犯始祖治中公讳,遂权改名‘雨’。甲子,以母命入京赴乙丑春闱,乃始今名。”在湛甘泉的书法作品中不免也有应酬之作,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云:“族(湛氏家族)中所藏甘泉公墨迹,署甘泉二字者乃为得意之作,不可多得。普通应酬,则署若水。”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甘泉的书法作品不多,我们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其草书诗轴(见图2)为例来分析甘泉书迹。上图是《草书甘泉洞诗轴》纸本,纵149.5厘米,横56厘米,其书文:地藏天设几千年,今为神明启震川。大院豁然临大路,人间始信有壶天。有甘泉洞四绝为静翁书。甘泉。
   
从这幅作品的总的体势来看,书写的趋势是由平和向豪纵发展的,书写体势多采用纵式,掺入了李北海的形态,从这里我们看以看出湛甘泉摆脱了陈白沙以扁平的结体为主,偶尔采用纵势的形态。用笔上利用茅龙笔书写特性:以枯笔写怀素的草法,线条苍莽中多带飞白笔致,尤有陈白沙的神韵,虽然以枯笔飞白作为主调,但是线条掺入篆隶的笔法,尤显圆劲挺拔,行笔字字独立,虽没有丝牵映带,但气势连属,纵横交错,大有“横扫千军、辟易万人之概,但仍不免过于着意,失去含蓄的韵味。

   
从作品上看钤有“吏礼兵三部尚书”、“湛氏元明 ” 二印。我们上面说到:“族(湛氏家族)中所藏甘泉公墨迹,署甘泉二字者乃为得意之作,不可多得。普通应酬,则署若水。”由此看来,此幅作品可以视作甘泉的佳作。湛若水的用印笔者所见主要有下面几方:“吏礼兵三部尚书”、“湛氏元明 ”、“罗浮人(朱文)”、“甘泉居士(朱文)”.
 楼主| 发表于 11-7-14 1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艺术特点和书学思想
   
湛甘泉的书法艺术得其师陈白沙的真传,亦使用茅龙笔作字,结体严谨,雍容大度,运笔恣肆纵横,颇有飞腾之势。他既注重“形”,又强调“势”,以雄强奔放著称。甘泉在继承其师陈白沙书法基础上,更加广泛涉猎,取资较博,既得欧阳询之险劲,又取杨凝式之超逸,复掺李邕顿挫低昂之致,字里横间豪纵不羁,力破馀地,夭矫不群。作为哲人,他对书法的理解自然有独到之处。

他与郑氏诗云:“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传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初沐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端然。”虽然他认识到以画写心,只有书为心画,才能达到神妙的艺术境界,但是往往心手难以相应,在书法创作上尚力有不逮,则不足为奇。麦华三评其书法:“增城湛甘泉,为陈白沙高弟,学与其师微异,书法亦然。白沙之学,以静为主;甘泉则主张动静着力。白沙书法由入化境;甘泉则以色相示人。虽同用茅龙笔,而个性与造诣自别。

其实,湛氏能学古人而能融会变通,学其师而有自己的风貌,是非常难得。李公明先生所说:“广东书坛无论其成就高下如何,但是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富于个人创造性,较少依傍古人、追摹时风的毛病。每个人都似乎是无窠无笼,海阔天空,个人自鸣天籁,都有点像俄国文豪契诃夫所讲的,无论大狗小狗,都按上帝给它们的嗓子在叫---既不求人知,便可以唯我独尊,卓立不群,哪管你那么多师门成法。”这句话是对广东书坛的评论同样适用于评价湛若水的书法艺术特色。
   
四、与陈白沙比较
   
甘泉之学,与白沙有同有异。他主张“心”、“性”、“情”与万事万物天地相沟通,强调天理皆发现于日常事物间,流行不息,须学者随时随地的去体现之。白沙主静,而若水主动静结合,表现在书法艺术,白沙已臻浑化无迹之境,而甘泉却不免有踪迹可寻。同是使用茅龙笔,白沙一气呵成,动中有静,而甘泉则豪放不羁,力破馀地。白沙取法晋人,兼采苏、米,一归于自然,则甘泉则取资较博,根植于欧阳询,得其险劲,复取杨凝式之遒放超逸,参以李北海顿挫低昂之势,故其作如神龙在天,夭矫不群。

作为哲人,甘泉对书法也有深刻得体会,他与郑氏诗云:“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传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初沐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端然。”他认识到以画写心,才能达到神妙得境遇,可惜他的创作实践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如其西樵绝诗草书立轴(见《广东文物》卷二),虽然誉之者称其笔势昂藏,有如古丈夫,笔力挺拔,有横扫千军,辟易万人之概,但仍不免过于着意,失去含蓄的韵味。
     
陈白沙的书学理论我们可以从湛若水评论陈献章《观自作茅笔书》中得知:“神,谓心之神,即志也。志者,气之帅,故神往则气随而往。神气相得,氤氲太和,如初沐之时。此先生作草书以寓学也。如明道作字时甚敬,即此是学之意。于是又言文字皆是道之所寓,若圣贤一切绝去文字,则何由见此道理?故云:‘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圣人之道或几乎息矣。’又言:氤氲若初沐者,乃古人调性之学,所以有熙熙而光明。穆穆而敬者。然此我之所耻独能者,故茅锋万茎皆秃也。能书非先生所独,而书中之学,氤氲熙穆者,则先生之所独,人莫能之,所以耻也。”这句话阐述了陈献章的书论,同时也表达了湛若水自己的观点。然陈献章常以“水到渠成,鸢飞鱼跃”的思想教导学生,这也是其书法的基本理论:一是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二是要随心所遇,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陈献章本人是能做到理论于实践一致的,而湛若水则未免稍为着意,未臻超妙之境。
 楼主| 发表于 11-7-14 17: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马宗霍辑《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2、仇巨川《羊城古钞》卷六
3、《增城地方志·艺文志》卷十七
4、阮榕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
5、《甘泉先生文集》,嘉靖本,内编,第十三卷,第2—3页
6、《湛甘泉先生文集》,通行本,第27卷,第二十五页
7、林亚杰 朱万章主编《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8、陈永正《岭南书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版
9、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载《广东文物》卷八,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10、《广东新语》卷十三
11、关步勋、黄炳炎、陈裕荣、丁枫主编《湛甘泉研究文集》 花城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次印刷
12、朱万章《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13、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14、黎业明 撰《湛若水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15、《明清广东法书》1981年11月版
16、《广东历代名家书法》香港艺术馆筹划、香港市政局出版 1981年版
17、《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六册》
18、李公明《广东美术史》第456页,广东人民出社 1993年
[1] 仇巨川《羊城古钞》卷六
[2] 阮榕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
[3] 《甘泉先生文集》,嘉靖本,内编,第十三卷,第2—3页
[4] 《湛甘泉先生文集》,通行本,第27卷,第二十五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