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何仙姑庙,很多人都会想起位于增城市小楼镇小楼村的何仙姑家庙。但是增城市石滩镇沙陇村那里还有另一座何仙姑庙。沙陇村何仙姑庙坐落在石新公路与广惠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占地约700平方米,由几栋古色古香的砖瓦房组成。站在庙前的空地上,只见庙的右边是太平门、左边是仙井门,仙井门的旁边还有一座洪圣庙与何仙姑庙相伴。

何仙姑庙古老中渗透艺术感
何仙姑庙正门有4米高、1.6米宽,装有两扇枣红色的木门。正门外是一条约1.5米宽、10米长的走廊。走廊中有两条红砂岩石柱顶住屋檐,与正门相对,走廊的地板上和正门门槛上都铺有条形麻石。红砂岩石柱上还有雕龙画凤的横梁,呈枣红色,颇有艺术感,显得很古老,走廊的三面墙由古青砖砌成,墙的顶部都有壁画,画中有麒麟、龙、凤、花草树鸟等,正门的上方写有“何仙姑庙”四个大字,大字的旁边还有“同治甲子季秋”、“何瑞丹散书”两行小字。门的两边是一幅对联:“脉接罗浮神山左股,源通玉洞仙界步头”。
瓦木屋顶横梁上雕龙又画凤
踏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屏风,屏风与三面青砖墙构成了庙的前厅,呈长方形,面积约40平方米,地板上铺着红色方砖。屏风的两边是两条石柱,石柱上镶嵌着香港同胞敬赠的一幅对联。石柱的顶上又见雕龙画凤呈枣红色的横梁,横梁上是做工精细的瓦木屋顶,显得很陈旧。穿过屏风进入“天井”,穿过“天井”进入庙的大厅,大厅的地板也是用红色方砖铺成,三面墙壁同样是青砖砌成。大厅的里面中央摆放着何仙姑的雕像,雕像的周围挂着很多颜色各异的绫罗绸缎,两边也有一幅对联:“银河得道何大仙姑,敕赐霞衣何大仙姑”。此外,周围还悬挂或镶嵌着几幅香港同胞赠送的对联。在前厅的左面有一孔小门,从小门穿过,见到一口用青砖麻石做成的水井,井中的水清澈如镜。
登记在案建筑呈现明清风格
据沙陇村一位姓何的老伯说,沙陇村何仙姑庙原有一块石碑记载着该庙的始建时间和缘由,可惜在文革浩劫中丢失,故该庙始建时间已无从考究,现在仅能知道该庙第一次修缮的时间是同治甲子季秋。据增城市博物馆张小峰馆长介绍,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该庙已被登记在案。从该庙门前两条红砂岩石柱来看,具有明代建筑的特征,但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该庙又具有清代建筑风格。他们查阅了增城县志及相关资料,上面却没有记载,而且该庙碑文又丢失,所以该庙始建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该庙属于清代建筑,对研究何仙姑文化和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