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新闻热点 查看内容

增城市牛仔产业链的余痛 新塘镇企业开春招工困难

12-2-17 02:4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67| 评论: 0|来自: 南方周末

摘要: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但是依靠大量外来工而崛起的牛仔之都,如今却深陷人力匮乏的困局。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的这个冬天看起来要比2011年漫长。已经是2012年的2月中旬了。守着冷清的厂房、蒙尘的机器、空白的账单,熊于丽 ...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但是依靠大量外来工而崛起的牛仔之都,如今却深陷人力匮乏的困局。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的这个冬天看起来要比2011年漫长。已经是2012年的2月中旬了。守着冷清的厂房、蒙尘的机器、空白的账单,熊于丽感到寒冬尚未远去。2012年1月31日,大年初九,翔云服装厂的老板熊于丽放了一串鞭炮,期待着新年开店大吉。好运气老早就来了。一张价值7万元的订单在2月上旬就拿到了手。

2012年2月13日,已是春节后半个多月了,满地的红色爆竹碎屑早已在雨水的冲刷下褪色入泥,她却发觉陷入了无法开工的尴尬:到现在,厂里只招到两个工人,还是亲戚介绍来的小学徒,一条牛仔裤都没做出来,7万元的订单打水漂了。枯坐中,女老板教会两个小孩子“斗地主”。如此的“悠闲”,是熊于丽往年所不可想象的,2011年的这个时候,她已招到了二十多个工人,往俄罗斯卖了1万多条裤子了。

萧瑟的春天并不仅属于她一人。2月13日下午2点,5公里外的增城市新塘镇人才市场,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零星摆着20余张小桌子,小老板们在写满了招工广告的黑板前发着呆,满地尽是烟蒂、快餐盒、被随意丢弃的宣传单。早在10年之前,新塘镇就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到5年前,新塘镇的牛仔衣裤产业占到全国的50%左右,而大敦村就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以上。但现在,这一切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该进厂了,晚一天少赚一百块啦!”俊捷服装厂的董世龙焦灼地冲着观望的人群喊,希望今天能带几个人回厂,他来新塘镇人才市场招工已经十天了。但一直没有招到足够的工人。他每天都要用金杯车拉十几车的人去看厂,一天却只能招到一两个人。厂里14个组的机器,如今只开动了4个组,缺工近200人,丢掉了近七成的订单。

尽管熟练工的工资已升至四五千元,不少老板更是想尽办法招揽员工,尤其是“长工”:设立工龄奖,工作满半年每月奖励50元;保证每月休息2至4天,提供免费洗衣、水果派送;组织员工赴深圳、珠海旅游,甚至组织集体相亲……但足以媲美公司白领的待遇却仍不足以吸引外来打工者,年初以来应者寥寥。新塘镇人才市场一名工作人员说,2008年起新塘就步入招工难的困境,2012年却像坠入冰点:“常常是一个300人的工厂,只招到30人不到的工人。大部分工厂都缺工,缺工人数都在工厂可容纳人数的一半以上,也有一半的工厂停产。”

大敦村是新塘镇的第一大村,是全国最大的牛仔服生产地。缺工潮让这个村子失却了往日的繁忙。宽阔的六车道主干道两侧,均是三四层楼的牛仔服工厂。已过元宵节,几乎全部工厂都开了门,深蓝、深黑、浅灰等各色布料堆满一楼的仓库。整条长街安静而冷清,寥寥数个开工的工厂里,也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只有十余个中年妇女坐在小凳上,沉默地剪着线头,甚至还有头已花白、年过六旬的老妇。

沿街九成的工厂门前,都挂着招聘的小黑板。记者随机走访了大敦村近150家制衣厂,调查显示:无论工厂大小,缺工均在70%以上,少则10至20人,多则100余人。依靠大量外来工而崛起的牛仔之都,如今却深陷人力匮乏的困局。“2011年也难,但元宵节过后起码能招满七成的工人,能保障大半的机器开着。”董世龙说,“不会像2012年这样大家都吃不饱饭。”

“人心散了,不热闹啦。”在大敦村已居住了十余年的肖海燕说。她在大敦村隆家福超市附近有一栋三层楼房用于出租,以往居住着200余人的楼房,2012年年初只有不到100人了。无奈下,她将三分之一的房间改造成临时旅馆,一天十元钱,但入住率仍只有三成左右。楼下专为外地人服务的达州菜馆,2012年1月的营业额也下降了一半,老板刘达明只能跑到东莞,为那里的工厂提供盒饭派送,依靠每天做四五百个7元盒饭,艰难撑过这段萧条岁月。

每到夜晚十一点,绝大多数工厂就早早关了门,整个大敦村随之陷入沉寂。“回不到过去了……”一名工厂老板向记者感慨,如果是2004年前后,走入这个牛仔村,会见到每个工厂里都是满满的年轻人相伴着轰鸣的机器彻夜不眠,那是大敦村最繁华的时候,“就像一个牛仔服的海洋”。“2012年的人回来得尤其少。”新塘镇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钟梅芳估计,相较2011年同期,年初居住大敦的外来人口要减少了20%左右。过去,大敦村近8万名外来工如候鸟一般,每年春节回到家乡,正月十五前后陆续返归。但2012年元宵节早已过去,却有近万名打工者偏离迁徙的路线,选择了远离大敦。

伤口在愈合,但需要时间

外来工们说不清2012年大敦村的外来工减少,是不是和2011年的冲突有关,但老乡,的确是比2011年少多了。工人们都去哪里了呢?作为每日穿梭于新塘大街小巷的摩的司机,黄喜明最先感受到寒潮的来临。他明显感觉到新年以来,自己从汽车客运站拉到的打工仔少了,来看货的老板也少了——这个月,他的收入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面对着满街的招聘广告,28岁的工人刘红兵陷入了矛盾:是该返回家乡,还是留守大敦?

刘红兵的大哥刘建林,选择了返回故乡四川,大哥的理由很充足:“家乡更温暖,不会被瞧不起,不容易受欺负。”在广元市的一家制衣厂工作,他每月工资3000元。刘红兵则对回乡有些恐惧:“出门十多年了,习惯了,对那个家是有点陌生的。”刘红兵最终选择了留在大敦。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并没有因为2011年增城的“6·11事件”,而觉得呆在那里不安全。但在多位外来工的眼里,增城事件毕竟像一把刀在这里划下了伤口。他们说不清2012年大敦村的外来工减少,是不是和2011年的冲突有关,但老乡们,的确是比2011年少多了。 3414069069152700 -->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热文推荐
  • 增城区新塘镇小区月保车位比买楼前暴涨 而
  • 抗战期间增城派潭“梅都自卫大队”纪实
  • 增城的龙舟活动历史悠久,划舟为乐的荔乡人
  • 记者采访遭增城新塘民警执法粗暴 还动手抢
  • 免费上网!增城市最新WIFI热点分布明细
论坛新闻
  • 增城市六旬老太争当志愿者,为创文处理
  • 增城公安发布首部禁毒题材微电影《妈妈,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