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好,清代已侨乡,海外耕耘谋创业;全球足处旅名扬,侨子爱家邦。瓜岭村(又名瓜洲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0年)。是广东省增城市著名的侨乡,有古老的华侨历史文化。村民素来民风淳朴,谦恭礼让。瓜洲村民经历代风雨沧桑,世代耕耘,以农为业,亦有出海外谋生之风。据有关资料查考,本村早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 已有首批先民先后到美洲、澳洲和纽西兰等地参加“淘金热潮”。旧时挖金矿叫“卖猪仔”,则做苦力谋生。开始去时借水脚(洗费),立契约,从香港或澳门落脚,坐太古行三枝桅货轮船去。传闻长则需一个月,短则都要25天时间才到,船中只能坐下等舱,不见天日,如遇大风大浪大船沉没,葬身大海有去无回。自古有话:“险过趁洋”。据传闻,约于1885年村人同船沉没,只一人爬到桅杆上获救。 从一八六六年至一九三0年以前,移居到纽西兰的华人,只要交三十英磅人头税便可入境。据查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村人远渡重洋者多在于1902-1903年间,占村中男丁居乡者50%以上,瓜洲村侨民居地多以澳洲、新西兰为主,加拿大和美国,越南、古巴、泰国次之。初到之时,多以耕菜园、卖水果、开理发店、洗衣店等工作较多,有些华人在街上零卖水果,外国人任意拿取而不付钱。如向他追讨却会得来拳打脚踢,苦不堪言。 也有相当部份村人参加去淘金的。侨民不论贫富,回乡时必尽力而为捐款搞公益事业,尤其是家乡的教育事业。如村人华侨黄美中(1834-1873),清贡生,咸丰年间敕授儒林郎光禄寺署正诰赠奉政大夫和晋赠朝议大夫之职,曾为家乡教育和乡间公益建设作出过不少贡献。 黄美中于1856年22岁过洋到金山(澳洲)参加淘金热潮。传说挖金矿中挖得巨金一座。后将金仔打箱头寄带回乡。发迹后在村之南购买土地,挖鱼塘、基堤和规划新村,建造梅花书屋、八角楼等建筑物。后嘱托其子黄衮荣于1885年实施建造名国黄公祠,并捐资铺彻出村的麻石大道。 先民黄国民(1874-1935)原名黄锡钦,自幼随父侨居新西兰。受西方新文化的影响,后来成为国民党党员,因敬仰孙中山,投身国民革命事业后改为黄国民。1912年,他支持其胞兄黄锡树在家乡参与协助村人一起创办增城最早的华侨私立“瓜洲小学”,曾任名誉校长。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民国三年(1914年)曾任中国国民党驻新西兰威灵顿埠支部部长。同年奉孙大总统之命,在海外发动华侨427人捐得巨款(仍留底册),支援“讨袁斗争”。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七月又奉孙大总统之命,从纽西兰回国,担任华侨讨贼第十路司令部军需长。同年由广东省政府委任为增城县县长、增城党支部长等职。黄国民在任职期间,在打击土豪劣绅、肃匪反霸、维持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举办教育事业等方面都作出过极其卓越的贡献。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国民政府日渐衰落,黄国民对国民革命失去信心,回纽西兰后不再过问政治,终老海外。享年六十二岁。 黄国民夫人列翠贤和儿子黄灼南同是国民党优秀党员,分别曾担任威灵顿埠和澳大利亚雪梨支部干事。黄田惠(1882-1961)是瓜洲村的华侨公益事业家、慈善家。黄田惠年青时胸怀大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村里人借水脚与村人坐三枝桅船一起前往英属纽西兰谋生。开始是耕菜园,后同人合股承包淘金水源(场地)。获巨利后28岁返乡,在广州河南办农副产品货栈,搞进出口生意。 黄田惠淘金回乡后,不忘乡梓建设,1912年在重修爱闲祖祠工程中带头第一名捐巨资。在带头组建和捐资办校、兴修水利、建造碉楼、村民自治、救济扶危等方面在家乡曾作过巨大贡献。黄田惠具有崇高的道德观,教育后代的格言和为仁者的风范是:“人去留名,虎死留皮,雁过留声”,这也是其做人的座右铭。在乡中不注重置房产田地,而重视子女教育。 黄田惠先生是慈善家,每逢家乡遇天灾,必从广州亲自运大米经沙埔站转回乡救济村民。遇到生活困难的家庭,必资助其子女读书费用。并在村带头成立自治会,即使在广州做生意忙,亦不辞劳苦,每月必返乡一趟,主持自治会议。凡乡间有不肖子孙捣乱家乡,敲诈勒索、败坏乡风者,都实行规劝、教导或转请到他广州工场上做工亲自督教。 黄田惠先生是公益家,1928年在他的带动下捐建两座碉楼后,又带头制订出乡规民约和入楼规则。组织乡民日夜轮班守村,购置枪枝弹药和大炮保卫村庄。在兵荒马乱时期,如果没有黄田惠等侨胞为维护村的建设和安宁,瓜洲村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村的历史或许要重写了。黄田惠先生的事迹在家乡名垂青史,人品高尚,万世流芳,后人敬仰。故乡瓜岭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众多的华侨中,有著名的华侨先驱。亦有当今的华侨伟杰。在当代海外华侨有成就的后代中,据不完全统计,确实还有不少著名的杰出人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