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增长区块”或在新塘周边出现.一个人口超过5000万、地区生产总值近2.5万亿的超级城市体正在珠三角诞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及广佛同城化战略的实施,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日前在“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变化研讨发布会”上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不少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深圳、东莞正在向“紧密型城市体”迈进,与此同时,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区块也呼之欲出。 穗佛深莞“城市边界”消融 广佛轨道、穗莞深城际轨道开工、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接连不断的举措令珠三角一体化再度成为学者、市民热议的对象。珠三角已经形成广佛都市圈、珠江口东岸的深莞都市圈以及珠江口西岸以珠海为核心的都市圈。当前,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层的内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三大经济圈中的广佛、深莞区域发育比较成熟,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比较明显。可以认为,穗佛深莞四大城市已经率先出现了同城化趋势。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是同城化的基石和主要表现方式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穗、佛、深、莞四大城市的一些支柱产业已经出现了跨区域集群的态势。 深圳、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提起国产手机生产销售,国内销售商第一反应就是深圳,但实际的情况是,深圳的名声得益于深、莞两个城市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东莞聚集了几十万手机产销从业人员,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涉及方案设计、软件开发、模具制作、主板配件的供应、装配加工、印刷包装、到营销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十余个专业化环节。 类似的情况还有广州番禺、花都、增城、佛山一线的汽车生产及配套集群等。“市场经济的动力可以突破城市的界限。这种产业链的跨行政区域延伸,不仅推动了穗佛深莞城市间‘产业边界’的消融,也在有效推动着‘行政边界’的消融。而更进一层的意义是,它通过形成城市化的连续带,造就了穗佛深莞‘城市边界’的消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说。 在广深、广佛、莞深等高速公路沿线,城镇挨着城镇的现象早已出现。“与长三角相比较,珠三角的城市连绵现象更为突出。珠三角内部的城市圈层将逐渐消解,向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城市体发展。”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再高说。目前,穗、佛、深、莞城市间的繁华带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连续性,珠三角超级城市体已率先在珠三角核心区域出现。 跨城市“功能分区” 跨城市“功能分区”的出现是穗佛深莞超级城市体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东莞沙浦工作的刘杰前不久把家安在广州增城市新塘镇。他在当地一个名为翡翠绿洲的楼盘买了一套3室1厅的住房。“新塘这里是经济房的价格、都市化的配套、公园化的社区,离我工作开车不到半小时,将来穗莞深城际轨道开通,新塘更将成为几个城市半小时生活圈的中心,这促使我决定在这里买房,”刘杰说。 据新塘镇经济服务办主任林卫平介绍,目前新塘的外来购房人口已达13万人。“不求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但求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我们要在周边地区‘大搞生产’时花大力气‘大搞生活’,”增城市委领导不久前增城市提出了一个名为“全区域公园化”的战略。根据这个战略,尽管新塘是当地经济至为发达的地区,但增城市仍旧要求新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拒绝污染企业落户,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工作在公园,生活在景区’,宜居环境的打造是增城重大发展战略,新塘也不能例外。我们计划将这个镇打造成广州东部工商并举的生态卫星城。”增城市委领导说,据介绍,新塘目前在绿化方面的年投入达1亿多元,而当地镇政府年财政收入在6亿元左右。 增城市自愿在周边“大搞生产”时“大搞生活”,主动将自己定位为穗佛深莞超级城市体的生态区、居住区;佛山南海希望成为广州南沙临港工业的支撑地;广州从化希望自己成为周边城市的“后花园”……随着珠三角交通体系的成熟和一体化的推进,这种在市场竞合状态下的主动错位态势日渐显山露水,穗佛深莞“功能分区”已初露端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