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广州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广州教育城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教育城选址增城市朱村街,以解决广州市属的6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16所市属职业学校和6所市属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大部分存在的校区分散、占地面积小的问题。 根据《方案》,教育城规划面积20.31平方公里,计划分2015年和2020年两期,分别迁入广州市属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院校、6所技工院校、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并预留2所3+2五年制学校,2所高职合作办学学校用地。总体目标是将其建成一座具有岭南特色的山水田园型教育城,体现智慧和“花城、绿城、水城”的理念。 “教育城千万不能搞成政绩工程,最好走上‘产教城’的发展道路”,建设教育城“有利于广东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时“远离市区,学校搬迁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生源”……对于近期教育城选址增城朱村一事,职校领导们纷纷拍手赞好,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不过有期待,也有担忧。 最好叫“产教城” 教育城不能“机械抱团”,应建立产业和教学结合的模式,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认为,叫“产教城”,可能更为贴切。俞仲文指出,职教院校的集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机械叠加,另一种是学校与产业混搭,城内规划产业园区。后者更为他所推崇。第一种形式虽如大家所讲,各校可共享公共设施,但俞仲文认为,这种共用程度不会太大,也省不了多少钱,相反,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远了,还会增加学生的实习难度和来回交通费用。 在一个产业园区附近配搭相应的职业技术院校,走“产教城”模式,这才是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俞仲文来说,教育城建在哪个地理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他强调,“千万不要搞成政绩工程”,也“千万不能走广州大学城的老路”。 俞仲文还充分肯定了政府建立职教城这一政策,他认为,这是随着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加大重视教育力度的体现。在以后的管理中,他希望政府可以“赋予企业校外辅导的任务”,在政策上让“产教城”变得可能。 最好把教育和市场联系起来 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莹强调,职业教育应同企业需求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完全脱节,造成大量“二次教育”,“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这次建立教育城,李莹希望,一方面,教育城能够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上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上,要把教育和市场联系起来,做到“校中有企业”,两者相互沟通,相互依存。教育城落地增城,也可以作为增城产业升级的后备力量。在李莹看来,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大小”。 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践结合,光靠学校的努力并不够,李莹表示,既然政府决定建立这样一个教育城,就应该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学校是弱势,企业是买家”,如果政府有政策要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那么收益将是双向的。不过目前主要是政府“一头热”,企业反应比较冷淡,这也是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人才的结果。对于未来,李莹充满信心,他相信,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改变,企业也会逐步融合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