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宋朝崔与之无可置疑是增城中新镇人

12-12-26 11:4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80| 评论: 0|原作者: 王一洲

摘要: 崔与之是广州增城人,自南宋以来,700多年一直得到正史和学者们的公认。近见《羊城今古》1999年第2期刊登谢万陆先生《崔与之本籍非广州增城》(以下称为《谢文》)一文,不胜惊讶。如果只是说崔与之的祖籍原来在江西 ...
崔与之是广州增城人,自南宋以来,700多年一直得到正史和学者们的公认。近见《羊城今古》1999年第2期刊登谢万陆先生《崔与之本籍非广州增城》(以下称为《谢文》)一文,不胜惊讶。如果只是说崔与之的祖籍原来在江西,后来才迁入广东的,我们不会有异议:因为南方汉族人,大多都是从中原迁来的。但《谢文》否定崔是广州增城人所提的论据,未免既轻率又武断。现就其所提的几个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一、《谢文》说:“崔与之应确认为宁都人,因他不仅生于宁都,出仕之前也一直成长、生活于宁都,且他父辈以上均世居宁都。”既然说得那么肯定,证据呢?《谢文》说:“据增城崔氏墓志铭称:‘赠太傅讳克者,葬江西阳都黄金坑,公曾大文(父)也’。”又说:“《赣州府志》、《宁都直隶州志》、《宁都县志》均载为宁都人。如道光刘丙撰《宁都直隶州志》便称:“崔与之,字正子。卒封南海郡开国公,出谥清献。著有

《菊坡文集》。祀乡贤”。这能说明什么呢?曾祖父葬于宁都,宁都各志书载其为宁都人,就能说明崔与之出生和生长于宁都吗?或能说明其父辈以上均世居宁都吗?不少志书往往把从本地分支出去的,远年隔代的有成就的子孙说成是本地人,这种例子不少。崔生前已封南海郡开国公,道光刘丙撰《宁都直隶州志》竟说成“卒封”,说明他们对崔的情况并不了解。

据《宋史?崔与之传》:“崔与之,字正子,广州人。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注:指广州学子)由大学取科第,自与之始。”又:李昴英《崔清献公行状》说:“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家贫力学自奋。先,广士有当试成均者,率惮远不行。公毅然勇往,既中选。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廛市。擢乙科,广人由胄监取第者,自公始。①”

还有:李昴英、《增城新创贡士库记》说:“曲江以文献重,增城以清献重。清献起陋巷,取巍科……县去行都,果以千计者四……②”又,据《崔与之年表》载:“绍熙元年(1190),崔与之得增江(流经增城的河流名为“增江”)书友林仲介等人资助,不远数千里毅然赴临安入太学读书;绍熙四年(1193),举进士;绍熙五年(1194),始授浔州司法参军,赴任时顺道回增城探家,4月作增城《重建东岳行宫记》一文”③。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崔与之生长于增城,并从增城行程四千多里到行都(今杭州)读书,然后考上进士。绝非《谢文》所说“出仕之前也一直成长、生活于宁都”。

至于《谢文》所说“他父辈以上均世居宁都。”亦纯属推测。据明梁异所撰的《崔与之墓志铭》说:“崔清献公之墓在增城云母里,古华山之原;父,赠太师,讳世明之墓,在石壁山;母赠申国夫人罗氏在四望冈;皆同里相望。……赠太傅,讳隽,葬惠州河源县义合乡者,公之祖也”。据《欧阳氏山坟记》载:祖母欧阳氏葬于番禺下永泰里马家围金液池④。

又据《重修一品朱氏夫人墓志》说:“清献公曾大母朱氏墓在古端州属(今广东肇庆)仙人掌(地名)⑤”。从其父母、祖父母、曾祖母的葬地均在增城或广东各地,这一点可以有力地说明其父母、祖父母以及曾祖母均非世居于宁都。从而可以认为他们生长或生活于广东的广州、增城或河源等地。

二、《谢文》为了否定崔与之是广州人,说;“端平三年(1236)调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事,时崔已年近80,便在任所筑府第,定居下来。”为了要否定崔在1236年以前已居住在广州,说“与崔与之同时代的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在《送黄日岩教授章贡》中有‘凭谁寄语谢安石,莫为苍生起太迟’,自注云‘时召崔相不出。’证明崔在任广州知府之前,拜右丞相之后,曾返故里宁都居住”。这真是一段奇文。

崔与之力辞相位,是朝野皆知的大事,怎能将戴复古说一句“时召崔相不出”的话来证明崔“曾返故里宁都居住”呢?这样的联想不是漫无边际了么?事实是,崔的家乡在广州(包括增城),他外出做官回来之后,都居于广州。除前面所说的外,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1、宝庆元年(1225),崔与之《第四次辞免礼部尚书》说:“臣西陲解戍,衰病相乘,鸦急于投林,才出三峡,即波洞庭,溯潇湘,取道桂林而归,万里修途,适值剧暑,逮入五岭,秋令已深⑥”。
2、《宋史?崔与之传》:“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注:“广”指广州),蜀人思之”。
3、李昴英《崔清献公行状》:“……蜀赖以全,五年(注:指在四川前后五年,即1220-1224年)乞归,除礼部尚书,公轻舟出峡,径归五羊,自是不复出矣!⑦”

崔与之取道桂林而归,显然是返广州,加上第2、3点的说明,则崔在1235年任广州知事之前,已在广州住了11年了。更重要的是“径归五羊,从此不复出矣”。据《宋史?崔与之传》载:后来“知潭州、湖南安抚使,辞。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官、迁焕章阁学士、知兴隆府、江西安抚使,又辞。……召为吏部尚书,数以御笔起之,皆力辞。……帝注想弥切,拜参知政事,拜右丞相,皆力辞”。为什么他又会担任广东安抚使兼知广州呢?

事因“端平乙未(即端平二年1235)二月,“催锋判兵,自惠阳拥众扣州城,郡守周治凤逍遁,官吏群造里第,请公登城,公肩舆至,开谕祸福……”。又据《崔清献公集前卷》载:“乙未三月,公除广帅,贼始自广退,寇平,即力辞阃事,所得广帅月俸钱一万一千余缗,悉归于官,一无所受。”这是说明,崔担任广东安抚使兼知广州的职务,出于为乡梓解忧,勉强为之。他是在家处理叛军之事,这段时间约6个月,事毕即辞去,俸钱亦不取。所以不算复出。

此后,崔一直居住广州,直至逝世。由此可证,《谢文》所说,崔在1236年后才在广州定居,并据此认为:“宋史便载为广州人”。说明作者对崔与之的生平活动,毫不了解,全凭一鳞半爪,随便妄下结论。又:崔与之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事是在端平二年(1235),《谢文》所说的端平三年(1236)调任之说,显属弄错。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