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始建县史料考辩及建县年代的商榷

13-1-2 08:2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565| 评论: 0|原作者: 唐森

摘要: 拙作《关于增城置县始于何时的我见》承《羊城今古》杂志发表后①,我又在该杂志上读到了老学长曾昭璇教授《增城县建置时**》,与增城梁端文同志《关于增城建县年代的商榷》两文②。另据所知,我省高校也有数位教授 ...
拙作《关于增城置县始于何时的我见》承《羊城今古》杂志发表后①,我又在该杂志上读到了老学长曾昭璇教授《增城县建置时**》,与增城梁端文同志《关于增城建县年代的商榷》两文②。另据所知,我省高校也有数位教授,分别就此撰文提交增城市志办或发表于有关刊物,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学界如此的热忱关注,诚当感谢杂志编辑部的重视与推动。为使讨论深入一步,我拟就“梁文”提出的存疑,再抒两则陋见。

一、关于《后汉书 郡国志》以永和五年为断限,“在理论上是否说得过去”的问题

我理解,梁君所担心的“理论”上说不过去,是指作为一部断代史的《后汉书》,其年代下限应至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后汉终结为止,如今王一洲等偏说该书“郡国志”,断于后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岂不有违断代全史的原则要求?应当说此一责疑,纯属依循逻辑的一种简单推理,它对于古史地专业工作者来说,是“不在话下”的多余;

但对为数可能多得多的非专业工作者来说,却又是极其自然的思想疙瘩。记得拙文《我见》在表明我同意王一洲观点所持的论据时,曾提到“增城县前汉志无,后汉志有;前汉志郡国户口断于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后汉志郡国户口断于后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③,乃是“史地学界的两点共识”。“共识”者是指从事古史地研究的同人,对此早已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毋需在这两问题再去争辩了。

通俗点说,这是读“两汉志”应具的常识。当王一洲以清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之“本志以永和五年为断”,作为他否定“建安六年”说的论据提出后,所有参与本题讨论的高校史地界学人,均未对它提出过任何异议,可见上述的“共识”似不宜置若罔闻。要问清人方恺或王先谦的《郡国志》“以永和五年为断”依据是什么?

依据便是司马彪在该志首条“河南尹”(洛阳)下,已醒目标明“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六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④。为省略冗句,河南尹以后的各郡户口数前,志文作者均有意地不再重复“永和五年”字样,而以该志五末段总结的“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作为必要的首尾呼应。

粗心的读者往在不明先贤行文笔法,即使面对着依据,也还要问个“依据何在?”甚而至有人据上引志文数字,再逐条核对,认为“基本相符”后,尚抱怀疑,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已故中山大学梁方仲教授在他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这部巨著时,也触及到了我们争议中的本题。

该书页20—21甲表《后汉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中,即将上引《郡国志》末段总结的孝顺户口数、列入顺帝永和五年一栏,并和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户口数作了必要的对比。方仲教授特加以注称“此两数与后汉书郡国志5所记永和五年的户口数几乎完全相同(只户数差8000),仅见于陶栋辑《东观汉纪》,其他各书俱不载。

陶书注明此条乃从后汉书辑出,但检视后汉书顺帝本纪及郡国志注,却未查出此条原文,俟考”。应加注意的是,梁教授提到的有关数字乃本自《东观汉纪》,这与《郡国志》断于“永和五年”说就更具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了。因为该书是由班固、刘珍、卢植等人陆续编定的一部具国史性质的官修史书⑤,共143卷,向被视为东汉史料总汇,魏晋时修后汉史者无不取材于该书。

既然司马彪《郡国志》取断于永和五年不容置疑,那么这种取断所造成的遗漏,是否就“按理说不过去”呢?我想说不说得过去,先要看按什么理。首先,彪志有“阙漏”,且“不可悉纪”,首注者南朝梁人刘昭早有明言⑥。拙文《我见》也曾转引清人毕沅、洪亮吉、吴翊寅三位之“不详安顺以后”、“先详后略”、“安顺以后,郡国分并,概置不书”等等的批评,这是无可讳言的。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