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与增城地名有关的若干史实考证

13-1-19 08: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185| 评论: 0|原作者: 赖邓家

摘要: 增城,三易县城(今已改市建制)。第一个县城,建于何地何方何名?至今还是个谜?!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增城古县城在今县城东北50里,《增城县志》没有记载,只记载置县后,唐迁东街,后迁今城,宋建土城。这 ...
增城,三易县城(今已改市建制)。第一个县城,建于何地何方何名?至今还是个谜?!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增城古县城在今县城东北50里,《增城县志》没有记载,只记载置县后,唐迁东街,后迁今城,宋建土城。这笼统的记载何因,难为后人考证。增城三易县城,而第一个古城建在什么地方,谜底还是没有揭开。

近日编志,找了不少资料,可供后人查找对照。如《增城县志》交通、渡口篇(民国版187页),金牛都,西湖滩渡,在县治东北50里,二龙争珠渡与西湖滩对面。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增城县志》记载显示,古县城的方位,距离都是一样,佐证之一。

查古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二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入增城县词条有乌石站、东官都、白水山、茅田司、绥宁县、增城县等六个词目,其中增城县的释文是:“东汉置,治所在今广东省增城县东北50里,唐移今东北10里,后又移治于今增城县。”释文中连标点符号共37个字,已将三易县城的方位、距离、年代、变迁交待清清楚楚。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入增城的石滩墟、新塘墟、增江、增仙铁路、塘尾村、仙村福和墟、派潭墟、正果墟、石沥滘、石厦村、白水山、增城县共13个地名词目。记于该书1149页的增城县条是:“后汉置增城县。昆仑山有阆凤增城,盖取美名也。

故县在今东北50里,唐移今县东北10里九同村,后又移今治。明属广东广州府,清因之,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县境产挂绿荔枝,为荔枝中第一佳品。”对比之下,《中国古今地名辞典》比《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翔实,两者都有城县变迁、方位、距离,但后者多了得名、归属、产品,佐证之二。

据水上居民历代传说:增城有三个“三江”,一为上三江、二为中三江、三为下三江;上三江有二龙争珠街,中三江有庙潭、腊圃,下三江有三江、石沥滘。三个三江的形成是:上三江位于古县城(含龙门在内)中心,有永汉水、麻榨水、浪拔水汇合处,水面宽阔,江面有绿堤,故有小西湖之称,后西湖滩因而得名。

陆上有小平原,四周人口稠密,概有古城聚人之貌。中三江位于派潭水、澄溪水、增江的汇合处,水面形成龟潭、鼋潭、后因鼋浮水面.传说会食人,置庙治之,改鼋潭为庙潭;下三江,即今三江镇,增城最大平原,又是最大粮食产区,土地改革时,人口平均7.9亩田,地处县江、增江、东江汇合处。

据韩愈《夜泊增江口示侄孙湘》诗:“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沂?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鸡犬俱上屋,不复走与飞。……”全是水网地带,不适宜为县城。中三江素无县城痕迹,唯有上三江才是县中心。地处全县之首位,直至县城迁移,上三江的木帆、木排、木筏往来永汉、正果,源源不断。

宋仁宗时进士姚宗卿(邑内鸦岗村人),官居提刑四品,归乡后有文著述:“暮泊龟鼋潭,晨达二龙街。”可想当时运输情况。宋朝百姓也习惯称二龙争珠街为县城。关于二龙争珠街,最近有新释文:由增城县文进党支部与美国人合编的《正果镇旅游指南》资料书稿第三页载文说:二龙争珠街,是本县最早县治,称“街”。

所谓“二龙”,就是西湖滩的弯角牛山、山形似龙公,山势九起九伏,位于增江东。其二是龙潭埔的庙岭山,山势七起七伏,山形似龙母。位于增江之西,东西两龙俯视眈眈。位于三江汇合处的江边,有一石磜,方圆2000余米,浮在江边,形象似珠,故名二龙争珠。建县城后,被文人美化为“玉壶浮金鼎”。

既是县城,又有何古迹或文献为证?一有古庙建于山边,将山边命名为庙岭山,虽然年代已久,庙亡而名存。二是明朝洪武年间吏部尚书张度,他一生好游山玩水,在增江写下了三首众所周知的增江诗:一是《增江何时鹤再归》,另一首《寻梅》,即二龙争珠街旧植有古汉梅,没于宋不能再现,故有“寻梅”诗中的“忆梅”之句;

“汉梅苦三朝,香待玉人尝,灵甫观自得,何日再芬芳。”南北朝时的伏波将军周灵甫(邑人),家居二龙争珠街,自称为“街”人,张度曾看过周灵甫“观梅诗”,因自己出生已晚,不能看到县城的汉梅而可惜。今天二龙争珠街(称古城)仍存在古码头,麻石建筑,斜坡样,坡度20度。长十丈有七,宽一丈有三,建筑和尺寸的规格都是按鲁班古建筑的要求。当时人口少,如不是县城,何来丈三宽的码头?佐证之三。

县城简称为“街”,自古曾有俗定,有一位水上居民,今年90多岁,曾听前人说过,古县城的二龙争珠街,因“二龙争珠”四字,曾与京城(洛阳)帝苑二龙争珠地雷同,为避忌讳,从不敢说正名(即地名学家称专名),只叫通名街字,所以唐以前邑人称县城为街。

到唐后,才恢复“二龙争珠”名。增城人将集市称街,影响越来越大。增城的“街”字,就是代表商业集散地。所以,第一个县城叫“二龙争珠街”,第二个县城叫“东街”,第三个县城叫“增城街”。受增城影响的龙门城也叫“龙门街”,增城人认为“街”比“圩”或“市”还要大,他们将县城称“街”之后,将其次的集市称“圩”,如派潭圩、正果圩、仙村圩、石滩圩、福和圩、三江圩等等。

而又将仅“开于朝,而不暮于市”的小市场,叫“市”,如腊圃市、均和市、雅瑶市、桥头市、大敦市等。一般只有近1000人,赶集趁市在一至二个小时内,当地人叫“饭滚市”,即趁集时间甚短。增城人称县城为“街”,起于汉代,可见,地名称谓是有地方性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佐证之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