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湛若水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湛若水思想,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哲学家湛若水,冲破宋以来儒学僵化的思想牢笼,是解放思想的先驱。 增城新塘的湛若水27岁中举人。当时的中国,科举是官场之门。湛若水本可从此踏入仕途,然而他却前往江门,拜当时全国著名的理学家陈献章为师。为了表示从师学习的决心,若水烧掉自己参加科举殿试的“路引”。从此,他孜孜不倦地在哲学的天地里追求探索。他不但专心跟着老师读书,深得陈献章赏识,而且创立“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既师承陈献章的心学又修正其心学。 更为可贵的他敢于挑战当时“望高位崇”的王阳明理学,与其“致良知”学说分庭抗礼,各立门户。湛甘泉创立“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不但打破自宋代以来理学僵化禁锢思想的局面,为古老的儒学带来了一派生气,而且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研究学习,这里不作详述。但湛若水那种解放思想,融汇创新的开拓精神,在开放改革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传承。 二、教育家湛若水,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湛若水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他捐资办学,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广东、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共有他兴办或捐助的书院40多间。他亲临书院,开馆讲学,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仅在南岳衡山的白沙书院,就先后讲学7次,共有学生近4000人。他在西樵办“大科书院”,编篡教材,制定教学方针。 开宗明义招收四方生员,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变官学为乡学(公办变民办)的第一页。今天,我们的民办大学方兴未艾,“大科书院”正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他在广州办“天关书院”,有教无类,广收社会门生,使得不少耄耋老者自动拜在其门下。湛若水和五位年过古稀的弟子互相切磋学问的《师弟六皓》故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为流传的佳话。 他为终生教育开创了先河,给我们今天的成人教育和老人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用自己的积蓄为所到之书院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瞻养四方学子。南樵莲洞书院,是湛若水设“赡田”最多的书院。今日,国家以教育兴国,地方以教育强市;若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三、尚书湛若水,倡导“刑德并用”、“民庶实为邦本”、“勤俭去奢”等治国方略今天仍值得借鉴。 湛若水从政生涯自39岁始,先后任翰林编修、安南特使,南京礼、吏、兵部尚书。明代中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湛若水认为,只要百姓“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天地泰,万物若”。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太平天下”。 (一)湛若水政治上提出“天下民庶实为邦本”的治国安帮思想,主张“刑德并用”,用“恤民”政策调和社会矛盾。他反对暴力而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劝皇帝亲贤远奸,“豫戒游逸,以谨君德”,“以勤政亲贤为急务”。他认为君主的贤愚,官吏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生产是否发展,人民是否康宁。人君一心,扶正祛邪,才能致治保邦,才能有一个太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