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地处山区,却胜在有山有水。水乡河涌纵横,山村山岭延绵,孕育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村庄。当前,增城正按照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的目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广泛打造城市的新名片——美丽乡村。我们不禁好奇,增城都有哪些原生态的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就是“以旧换新”吗?那些千百年来流传在乡间坊野的乡土文化,又该怎样保护与传承呢? 2013年8月30日,由增城市某主流媒体发起及主办的“增城圆桌会”第三期论坛在增城广场荔枝会馆举行。邀各界文人智者共聚一堂,就“如何打造美丽乡村,传承乡土文化”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希能为增城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增城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早已开展,打造出了新塘镇西南村、中新镇霞迳村、小楼镇约场村等“美丽乡村”。其实,除了这些有名的乡村外,增城还有很多原生态乡村,值得我们寻访、发现和建造。 寻找原生态乡村:水乡山村,广府客家是增城乡村特点 6位嘉宾基本都是增城“活地理”,如湛汝松曾专门就走访过的乡村写过《荔乡拾贝》一书,巫国明长期深入乡村拍摄照片和收集民间文化资料,温敏崇在行走乡村的过程中发现了白水寨瀑布。他们对乡村的了解和理解更为透彻与深入,总结6位嘉宾的发言,呼声最高的美丽多村有派潭镇邓村石屋、中新镇岗埔村客家围、正果镇蒙花布村等。 湛汝松:每个村庄就像是一篇耐读的散文,各有特色。地理上有水乡与山村之分,语言上有客家与本地之分。我走访过增城50多个村庄,觉得最具水乡特色的是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这个千年古村最大的亮点是建在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上。山村代表之一则是中新镇福和岗埔村的围屋,它是今天广州市发现的最大的客家围屋村,它把以族长为中心的宗法观念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高度揉合,既传承了中国建筑风格的传统,又张扬了因地制宜的独特个性。 巫国明:湛老师按水乡和山村来划分增城的乡村,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划分方式,按民间风俗来分,这样增城的乡村可分为广府和客家两种。广府的代表是中新镇坑背村古建筑群,它具有广府建筑的鲜明特征,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山墙、施彩绘。客家建筑多数分布在增城北部山区,有代表性的很多,石屋、秋风坳等,格局都差不多,比较常用青砖、围墙等。 张淀渊:邓村石屋,始建于清代,是派潭镇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古村。绝大部分村屋仍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民居为四合院式。村内建筑布局合理,每条巷子、每块砖木都很讲究,有民居、有祠堂、还建有一座高22米、宽11米酌6层碉堡楼。但现在只剩5户人家在此居住了。 温敏崇:正果镇蒙花布村生态环境优美,既有山也有水,四周增江河水环绕,有沙质细滑达2公里的沙滩。这个地方也因为“蒙沙”飘飘,犹如绚烂巨幅的花布一样,这一美景概念而被称为蒙花布。蒙花布在湖心岛旅游景区范围内,距正果镇区仅3公里,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建设美丽乡村:保留乡土特色,带着历史前行 对于应如何建设这些美丽乡村,嘉宾们都认为,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遗迹的保护和修复,要挖掘文化特色,更要保留体现乡村特色的乡土气息。巫国明:增城正在大拆迁,一些老房子都要拆了。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如果一定要拆掉,那也要留下历史的记忆。我的家乡罗岗村就处于挂绿湖核心区,属于拆迁村。罗岗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最早有一个祠堂,历史也很悠久,现在要拆了。我想在拆之前我们得赶紧去拍些照片,留下对历史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