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蜂窝不止有消防员,民间也有专门的“摘蜂人”。3年来,在广州增城活跃着一支民间摘蜂骑士队。每天凌晨5时,骑着摩托,带上摘蜂工具到广州、东莞、韶关以及附近山林,寻蜂窝,摘蜂窝,拿蜂窝去卖钱。“最高纪录,一天一人摘7个马蜂窝,卖了1500元。”摘蜂人来自湖南、贵州等地,每年7月到10月蜂活跃季,摘蜂人穿梭山林。3年来,增城这支10人摘蜂队“捅”了万个马蜂窝。 增城中新镇福和月芳路79号的出租屋里,住着10个民间摘蜂人,他们8个来自湖南、2个来自贵州,有一半是少数民族。这些摘蜂人本是分散地来广州摘蜂窝,3年前,陆续在山林摘蜂窝时相遇,便一同租屋扎营,形成了这支摘蜂小队。每天凌晨五六点,七八辆摩托从月芳路79号向各处山林出发。 ●3年摘万个马蜂窝 在农村长大的他们,是自学成才的“摘蜂人”,来自贵州的摘蜂人上峰8岁就开始山上捅蜂窝。“小时候没东西玩,喜欢到山里爬树,看见有蜂窝就自己去捅,一步步摸出路子来。”上峰说,家里吃的不多,就把摘来的蜂拿回家炒菜。来自湖南的梁自心是这个摘蜂队的一员,12岁他就开始在老家捅蜂窝,3年前来到广州后,发现这里的马蜂更多,便选择在此租房摘蜂。“3年下来,在广州附近,我们10人至少摘了一万个马蜂窝”。 马蜂活跃的时间是7到10月,这4个月,是上山摘蜂窝的最佳时期。梁自心一个月大概可以收入一万元,四个月可攒四万元。其余的时间,梁自心就会到附近的工厂打工,有时候到河里捉黄鳝拿到市场上卖。偏偏这4个月多雨,下雨天就没办法上山摘蜂窝了。摘蜂人沈利(化名)说,雨水沾湿树枝,滑溜溜地便不好摘蜂窝。他们主要在山林摘蜂窝,但是也有街坊屋檐下发现马蜂窝,打来求助电话,摘蜂队便立即去帮忙摘蜂窝。 摘蜂人可日赚千元 在摘蜂人沈利记忆中,最辉煌的战绩是,摘蜂人一天摘了五个大蜂窝,一共70斤,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超越。“每斤卖20多元,70斤就是1500元。”沈利说,他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幸运。10多天前,在捅蜂过程中梁自心被马蜂叮了10多口,“马上就到医院打吊针”。他撩起长袖,上有不少小黑点,都是被叮蜇留下的痕迹。“摘蜂窝,都是走山路,挣点钱不容易。”梁自心说。 在梁自心眼中,虽然时常被毒蜂叮蜇,但毕竟这似乎是一桩无本生意,况且利润也不薄,这也是他和老乡干这个营生的原因。“老家的男人很多都有这本领,从小锻炼出来的。有的人周一到周五在工厂打工,周末就到山上摘蜂窝。”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一个个都成为身手矫健的摘蜂人。 ●“摘蜂人也怕被马蜂蜇” 即使全副武装,一天被蜇十下八下也是“家常便饭”。塑料雨衣、网眼脸罩、草帽、胶手套、剪刀、水鞋……每天,摘蜂人都是拖着十几斤的防蜇装备,从出租屋向山林奔去,纵然全副武装,也难逃被蜇。捅蜂人也怕被蜂蜇,“我们的雨衣都很简陋的,一些很小的蜂会溜进衣服里面咬,一些大的蜂就直接从衣服和手套外面蜇”。 “被马蜂蜇,比打针还要疼十几倍,一般人都受不了,我们干习惯了,咬咬牙也就挺下去了”。王利曾被大马蜂咬过,疼得一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彻夜难眠。最严重的一天被蜇了十几次,工作结束以后才回医院打吊瓶。身体疼痛,远不及对家人的思念来得剧烈,王利肩头扛着一家六口的“饭碗”。 他们多是少数民族,家中孩子较多,压力很大,在家务农不及摘蜂窝收入多。“我有4个孩子,老婆没工作在湖南老家看管孩子。”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广州赚钱,难受时,王利就看看妻儿的照片。每隔几个月,他都会回湖南一趟,拎上老婆最爱吃的板栗,孩子最爱吃的砂糖桔,“我们老家没有这些东西,但老婆孩子贼爱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