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5点,当整座城市还沉浸在夜色中,他便换上了工作服,戴上厨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叫王伟均,增城市正果镇和平村人,增城市一家酒楼的老板兼主厨。他拥有一手好手艺,也拥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爱心。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却时常心怀公益,奉献社会。 勤奋学习,练就精湛手艺 回想进入厨师行业的历程,王伟均记忆犹新。“最初走向社会工作是1996年的下半年,当时我18岁中学刚毕业,原以为年轻力壮,找一份活干应该不成问题。开始找了一份维修摩托车的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发现自己不适合干这行,便辞工了;然后,又找到了超市售货员的新工作,可是工作不到一个月感觉没有多大兴趣,便离职了。接着,我到东莞进了工厂,工作三天我就辞职了。兜兜转转换了三份工作,感觉自己就是‘闪辞’族的代表。” 王伟均感慨说,经历过几份不同的职业后,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酒店厨师行业。1997年,王伟均回到增城,得知增城有酒楼正在招人,便参加报名面试。几经周折后,他终于进入了酒店厨房工作。“刚入行什么都不懂,经常做错事,所以大多时候只能给师父们打下手。 入行两年多,跟着师傅走遍了增城多家酒楼,不断地学习新菜式,一步一步不断提升自己。”王伟均说。经过不断努力和勤奋学习,王伟均开始擅长于做各种菜式,特别是粤菜,后来他成为了一家酒楼的中厨主管。又过了几年,王伟均已练就了一手精湛手艺,2008年,他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酒楼,经营流动酒席生意。 乐于助人,致富不忘乡亲 现在,王伟均经营酒楼生意,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时,他也热心公益,乐于助人。他笑着对记者说:“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为快乐之本”。2013年8月16日,正果镇兰溪村遭遇“尤特”台风,导致多个自然村遭遇洪灾。得知自己的家乡遭遇洪灾后,王伟均便进村了解情况,灾后的情景让他揪心。 受水灾影响,该村断水断电,村民们都是靠政府救济送饭度日。于是,王伟均决定发挥自己酒楼的资源优势,当天共设了60围酒席,宴请了兰溪村水美自然村全体村民600多人吃上了团圆饭。宴席上,村民们其乐融融,都忘记了灾难给他们带来的阴霾心情。事后,王伟均的善举感动了村里所有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2013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怀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9月13日,王伟均带领其创业团队一行回到老家正果镇和平村,与村干部一起慰问了村里的8位五保户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送上爱心月饼,祝愿他们身体健康,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的关爱和温暖。不仅如此,王伟均在日常生活中也热衷于社会公益爱心活动,每逢休息日、节假日,他风雨不阻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默默地为弱势群体奉献着爱心。 一张暖暖的棉被或者一件简单的外套,他用一颗赤诚善良的心,一次次朴实的志愿服务,演绎着人间真善美。2013年12月上旬,王伟均还加入了增城市蒲公英义工队的爱心团队活动中去,帮助更多的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我已经递交申请书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早日成为一名党员。”王伟均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是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为社会做贡献。 孝敬长辈,营造和睦家庭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王伟均说。2005年开始,他父亲就经常生病,那时候家人都忙着照顾父亲,父亲的治疗也花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随着父亲的离开,他更是深知家庭的珍贵,也更加懂得孝敬老人,营造和睦家庭的道理。 王伟均家里有六口人,一儿一女都在读小学,妹妹在读大学。其妻子没有固定的工作,平日除了当他工作的助手之外,一般都是在家打理家务和做刺绣,他的母亲帮忙接送孙子孙女。“在酒楼工作比较忙,凌晨五点多就要出门,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回到家后孩子和母亲都早早休息了,平日里很少和家人在一起,觉得特别惭愧。现在虽然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但是能和母亲一起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我感到十分幸福。”王伟均知足地说道。 王伟均说,孝敬长辈对孩子能起到示范作用,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在子女的心目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父母感到欣慰,这就够了。平日,王伟均除了与家人和睦相处之外,和邻居的关系也很好。他说,孝敬长辈无须惊天动地,无须豪言壮语,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