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榄雕昔日荣光今何在:三百年兴衰起伏,众多传世之作流传至今

14-6-14 06:5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257|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增城自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建县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增城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烙上了增城历史发 ...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增城自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建县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增城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烙上了增城历史发展的印证,为邑域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增城已有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客家山歌“过山拉”、舞貔貅、舞火狗、舞春牛、广州榄雕、篆刻、竹雕、畲族拜公祖图等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广州榄雕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最负盛名。广州榄雕是指广州地区流传的乌榄核雕刻工艺,属立体微雕类。早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榄雕工艺已臻成熟。

广州榄雕起源且流传于增城新塘。因新塘当地盛产的乌榄核大而坚硬、质地紧密、不易开裂,是榄雕的上乘原料,自古以来就受到包括江苏等地榄雕艺人的喜爱,纷纷前来采购这种榄核作雕刻之用。遗憾的是,现在广州榄雕处于濒危状态,究其原因,乃是原材料缺乏,加上产值低、销路不畅,造成榄雕企业转产、艺人转行,后继乏人。



榄雕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


“三百年兴衰起伏,众多传世之作流传至今”.广州榄雕属于雕刻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期间起起伏伏,兴盛过也衰落过。”增城市文化馆馆长冯昶善介绍说,虽然榄雕历来一直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但在每一个发展时期,总有艺人因其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而被世人牢牢地记住,也总有绝妙的传世之作流传至今。

明代,榄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榄雕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精巧玲珑。而从实际用途来看,大多是将榄雕当作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装饰、点缀之余,亦可作玩赏之用。明、清期间,曾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

清代,榄雕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属于贡品之一。清乾隆年间,广州人陈祖章所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在技艺、内涵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咸丰四年(1854年),新塘有一榄核雕刻艺术家——湛谷生(又名湛菊生),精擅此艺,所有刀凿皆亲自炼精铁锻打而成;

其创作的榄核舫——《苏东坡夜游赤壁舫》,工艺十分精巧,所雕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另外,他还擅长刻其他精品,曾刻“十八罗汉”核雕,山石树木,疏落有致,其技巧可谓鬼斧神工。民国27年,增城遭日军侵占,手工业受到极大冲击,纷纷倒闭或流散外乡。抗日战争前,从事榄雕生产的仅有9人,其中以艺人陈忠的技术为最,享誉八方。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阻塞,产品难以出口,榄雕生产逐步萎缩。

20世纪30年代,因外国客商到处寻找榄雕工艺品,使广州榄雕手艺一时兴旺,其中又以陈忠的技艺最为出名。上世纪50年代初,区麟、区琦兄弟最早恢复和组织生产广州榄核雕刻工艺品,创作出新中国第一批广州榄雕精品,还培养出一批雕刻人才。1957年,区麟和他弟弟区英、区平,叔叔区枝,师兄江泽流、区宇仁、冼孔生,何忠夫妇等人在当时成立的雕刻合作小组里从事榄雕工艺。

1958年4月,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成立,有组员10多人,几乎原来在合作小组从事榄雕的人员都加入了,另外还有一些新的学徒如梁可昌等。1958年12月,该雕刻组并入大新象牙工艺厂,成为广州中心城区榄雕产生的中坚力量,直至80年代末,该雕刻组受市场经济冲击而解散。其间,区麟创作的“梁山泊108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评选会议上获得一等奖。

在区麟、区宇仁、江泽流等师傅的辅导下,又培养了曾昭鸿、张永超、罗小梅、王转仪、廖群英5位艺人。上世纪70、80年代是榄雕工艺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形势的时期。除大新象牙厂成立榄雕组,组织生产榄雕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人外,在增城政府的号召下,1973年,新塘镇组建艺雕厂,生产传统榄雕,并开拓海外市场,将大部分产品外销,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的艺雕厂厂长是黄学文,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凭着多年雕刻经验及对制作工艺品的敏感,琢磨出了榄核的雕刻方法,并把手艺传给了当时在艺雕厂工作的40多名员工。艺雕厂形势最好的时候,全厂有榄雕艺人45名,产量最高曾达到每年7万多个榄雕成品。

改革开放后,政府包产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榄雕的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榄雕工艺复杂(工人一天生产约4个普通榄雕,雕刻一个核舟则需8至10多天不等),产值较低,无法满足工厂的发展和员工们的生存需要,艺雕厂的生产渐渐萎缩。至1981年,艺雕厂解散,40多个艺人为了生存各散东西,新塘榄雕就这样走过了它最辉煌的岁月。1986年以后,因为同样的理由,广州榄雕组织先后转产,手工艺人转行,技艺处于濒危状态。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