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为了宣传增城白水寨和何仙姑家庙,增城民间故事爱好者便创作出《何仙姑与白水寨瀑布的故事》、《仙瀑之迷》和《瓦上仙桃的来历》等新故事。这些故事以民间故事的形式诠释增城山水和风物的来源,给景区景点增加了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从中也可以看到,何仙姑的传说故事会越来越多,何仙姑的艺术形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和更加丰满。 何仙姑确有此人,而且是一位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一位中华道教名人。作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她既是“神”,更是人,是被神化为仙的人。何仙姑她是正宗的增城人,史料有载,毋庸置疑。北宋的《太平广记》、南宋的《舆地纪胜》,以及后来的元明清朝代都有增城何仙姑的记载。 更为详细的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孟士颖所撰写的《何仙姑井亭记》中说:“仙姑姓何,邑人何泰女也,生唐开耀间(682)”。“所居春岗,即今凤凰台东北。”“乡人固称之曰仙姑祠于姑居,今会仙观是也。”何仙姑出生年份、故居以及其父亲姓名,应有尽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虽然,全国传说中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八九处有何仙姑,但历史文献记载最多、民间群众基础最厚、社会文化认同率最高的还是增城的何仙姑。可以说,增城何仙姑已取得最为权威的位置。八仙之一何仙姑何地人也,早应画上句号了。作为增城人理应自信、自豪,用心挖掘中华道教名人何仙姑的文化资源,用心感知、感悟神仙故里的精气神,以其时代价值和正能量,促进增城文化更加繁荣。 据康熙《增城县志》等史料记载,何仙姑自幼天资聪颖,少小便会写字、吟诗,《全唐诗外编》记录有她的诗歌。何仙姑还喜欢清静道行,而且传说她是女巫,能“洞知人事体咎”,“能逆知祸福”,在百姓心目中女巫是人与神鬼沟通的民间职业。这些都为她走上神坛奠定了基础。 以儒释道三教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做事深谙立世之理,助人修心养性通达一世;佛家修心,善用宽心良方,助人参悟生活,幸福度日;道家做人,尽得圆融智慧,助人游刃有余安度人生。而“尊道贵德、崇神敬仙”乃是道教哲学的重要思想。古人说神仙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神通广大;如今道教界有了新的解释:神仙是永远快乐、有了烦恼能化解的“人”。 道教界有人认为,神仙有“四大”,即:大智慧,有预见性不受蒙蔽;大寿数,活的年龄大,健康长寿;大自在,活得愉快,如遇临时烦恼,善于化解;大功德,给社会、给他人做大贡献,由于有其存在与活动,使众生受益。由此看来,增城何仙姑除是否大寿数不详外,其他“神仙标准”都符合。 扩展延伸而言,我们人间的神仙多得很,也许自己做了“神仙”也未曾感知。至于天上飘来飘去的神仙是否存在,“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物随心转”,有待我们去感悟、感知和探索、考究。有人问一位高僧:“佛在哪里?”对曰:“你就是佛。”是的,只要觉悟了,人是仙,人是神,人也是佛。 诚然,任何神仙的出现,都是民间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并且具足特定的环境与氛围。民女出身的增城何仙姑纯洁朴素,年轻美貌,手挚荷花、妆饰谈雅、小家碧玉、淡静可亲的造型,迎合了百姓审美习惯和人们喜庆娱乐的需要。何仙姑祈福安民、扶危济困、乐善好施都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通。而传统中的何仙姑腾云驾雾、逍遥自在的情形,则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与追求。 显而易见,武则天至代宗四代皇帝认可何仙姑,历代官府崇祀何仙姑,或许利用何仙姑神灵推行教化,治国安民。可喜的是,增城何仙姑的史迹、祠庙等得到了历代文人瞻仰题咏,其文采与仙姑英姿同辉,影响日深。加之何仙姑文化主题材的文学创作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节俗都是增城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加之发掘、保护、继承、发展,让走上神坛的何仙姑回归增城故里乡亲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