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荔城夏街的振国大将军石文光 结寨保卫乡里让境内得以安宁

14-9-17 10:3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62| 评论: 0|原作者: 巫国明

摘要: 石文光,南宋武将,增城荔城人。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大臣陆秀夫与张世杰护少帝退至广东海上,左丞相陈宜中打算侍奉少帝逃往真腊占城(今属越南),先往联系,文光从行,暗中察觉宜中没有返回意思,于 ...


岂料抵达广州时,为时已晚,丞相陆秀夫已背负幼主投海殉国。噩耗传来,文光眼见宋室被灭而无法力挽狂澜,赵昰这位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位才两年(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就因元军追杀救兵未到,绝望中的由丞相陆秀夫背着投海而亡,其时还只是9岁的小孩,石文光悲痛不已,万念俱灰,望着自己带回的交趾兵,深感自己的一切努力已毫无意义,一时竟也冒出以一死殉国的轻生念头来。

但当目睹元军的暴行和战争带来的种种可怕后果,如兵荒马乱、乱民盗贼四起、民不聊生等现实时,文光深疚自己轻生、一死了之的想法自私且罪不可赦。纵然已无国可保,无法尽忠,但还有乡里的安宁需要加以保卫,乡亲们的小日子还要确保他们过下去。文光于是把带回的交趾兵分布在县城南、西、北三面驻扎,以保境安民,史称“交趾营”。

因城东有增江天然屏障而未驻军设营,而是利用运占城兵回来的船只,特别设置了水上巡逻队,在增江江面上游弋设防,巡逻队总部就设在铁溪村与增江相通的的铁溪,史称“铁船沥”;北营驻扎在北城门外的龟峰山,以防兵匪北犯;西营驻扎在西城门外的西园一带;

作为主力的南营则主要在今夏街村、槎岗村和豸山一带扎寨布防,夏街、槎岗两村和豸山正好在县城的南面,而夏街就在县城古城墙南门傍边,相隔只一濠沟,即护城河,如此一来,文光布置的交趾营,既保卫了乡里,也拱卫着县城。三营既互成犄角之势,又可互为策应;

加上机动性较强的水上巡逻队,四方联防联守,有效震慑和防止了战乱时期兵匪的来犯,使增城附近百姓避免了战乱之苦而得以休养生息。县志记载“文光率占城人在增城结寨,保卫乡里,境内得以安宁”。后人为缅怀石文光将军功德勋业,把夏街村尾城南社学旧址改建为“石王公庙”专祀石将军,而把占城兵驻扎过的地方叫做“交趾营”。

二、与石文光有关的历史古迹

1.石王庙

石王庙座落在荔城夏街村东南方村尾处,在一座叫“回龙关”的古门楼内侧。“回龙关”外侧就是南宋时石文光出生的铁溪村,该村现已不存。石王庙又称石王宫、石王祠,庙内共分两进,平排三间过,横向14米宽,纵向16米长,正门由朱色红砂岩石双柱及青砖组成,庄重肃穆,气势非凡,地台及门框皆采用红砂岩石构建而成。

可惜的是,现在石王庙已被荒废多时了,虽于1984年被定为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但完全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庙内房顶坍塌,残砖败瓦,狼藉一地,门前乱堆着杂物,一派颓败,让人心痛。据说石王庙旧址原为城南社学,石文光去世后,邑人为纪念这位南宋末年保家卫国的抗元英雄,专门把它改建而成。

昔石王庙香火旺盛,尤其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的“石神诞”日,前来敬拜者络绎不绝。夏街村族谱载有山阴江叔写的《石将军祠》:将军名文光,增城铁溪人。南宋末帝昰至广州,左丞相陈宜中约将军奉帝走占城,后知事不可为,宜中忽亡去,宋亡。群盗并起相抢掠,将军结占城人尝乘铁船杀贼保乡里,殁后邑人庙祀之。

2.文光路

现在已很少人知道,荔城街的光明东路的前身是民国前增城县城的南城墙所在地。古代增城县城筑有高大的城墙作保护,且城北有龟峰山制高点可据,东有增江天然屏障,南、西都有高大城墙及护城河,因而有“固若金汤”美誉。增城县城古代城墙旧址大致为:

东城墙为现在的新桥路至光明路段的相江路,南城墙为现在的相江路至西园路段的光明东路,西城墙为现在的光明路至新桥路段的西园路,北城墙为现在的西路园路至相江路段的新桥路。到民国初期的1922年,为建马路,打破了千百年来增城县城的格局,拆掉了南边的城墙,建成了一条全新的大马路,为小城带来了新气象。为了纪念南宋抗元英雄、保境安民、造福乡梓的振国大将军石文光,当时政府把它命名为文光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