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份,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新华社刊发报道,披露曹鉴燎在担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及至广州市副市长的三十年间,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滥用权力疯狂敛财的诸多细节,官方消息显示,其涉案金额高达近3亿元。 涉案人员级别、涉案金额,这些不断刷新的纪录,于公众而言或许不再如往日那般惊异,倒是新华社报道中的一些称谓和透露的一些细节,更耐人寻味。据新华社报道,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的曹鉴燎始终不忘“按经济规律办事”,甚至为此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 这个“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虽然乍看令人费解,细想倒也算是能说通,面对轻车熟路的巨大利益诱惑,以及基层权力寻租空间的强大吸引力,这“提拔”倘若没有更强劲的利益想象空间,拒绝提拔似乎也逻辑能自洽。倒是这三番五次非提拔曹鉴燎不可的韧劲,或许更值得问个清楚。 曹鉴燎被查后,官方消息提及案件线索包括了“群众的举报”,但回头去看,曹鉴燎一路被提拔的过程之中,群众公开、暗地的举报就从未停歇过,却缘何依然三番五次非提拔他不可?追究提拔、选任官员过程中的失察(或故意放水)责任,是反腐深入后必须直面的问题之一。 曹鉴燎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官场生涯中的敛财史,被称作“按经济规律办事”,甚至有“腐败经济学”的概括。但事实上,综观已经落马、被查处的大小官员,其对金钱的追逐、权钱交易的运作模式、财富积累的思路,恐怕都不外乎“按经济规律办事”,对利益趋之如鹜,这倒与涉案官员的学历背景没太大的关系。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越来越多对于落马官员的各种揭底,让人有一种眼睁睁见证的无力和残酷。即便在曹鉴燎被查处之后,也有曾经的同僚用“雷厉风行、很有魄力”来形容他,据说有些拆迁改造复杂艰难,“在他的强势指挥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公众或许不难想到,在其之下,曾有多少冒公共利益之名的推土机新政,铲车之下又有多少不幸?一个城市的副市长,坐拥过亿资产,却能轻松瞒过早已明确多年的官员个人财产事项报告制度,妻儿、资产长期布局外撤却无有效、及时的预警,暴露出来的,不仅是透明政府建设的滞后,更是社会监督的乏力。 剖开被媒体称之为“腐败经济学”的曹鉴燎案的黑金利益链,不难发现,官员罔顾职守、疯狂敛财的种种行为。伴随曹鉴燎的一路升迁,是珠江新城开发、是旧城改造的如火如荼。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土地变现、权力变现如此轻而易举的环境之下,**,培植利益代言人,干预过问地块拍卖转让; 对于一个主政一方的政府官员而言,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而且不会遭遇可预期的有效抵抗。对于官员而言,其权力长期处于监督乏力的环境中,不论做多么荒唐的决定都会被称赞,不论多明火执仗的利益输送、权力变现,也都畅通无阻。前腐后继如斯,真正需要反思的疏漏所在,除了官员个人的品性德行,还该有些什么? 每一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前景,职员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工作,干出业绩获得老板的加薪,干部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党和人民的认可,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不愿加薪的职员,也有不愿被提拔的干部,对于这样的群体,大家想到的首先是高风亮节,愿意为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曹鉴燎却为我们呈现了例外一种“高风亮节”,为了自己的私利和见不得人的目的,拒绝提拔。官者的为官之道“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曹鉴燎就是这样的典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古至今都是想从政的仁人志士的抱负,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浪费光阴,把自己的能力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只图财和利的为官者,正如有的为型,在有利可图的位置上,即使有提拔的机会,也会放弃。曹鉴燎拒绝提拔,并不是自己留恋百姓,而是贪恋权力,贪恋权力带来的利益,其不是把为官当做施展抱负,服务群众的手段,而是作为谋财致富的工具。当权力可以轻易折现,对党性不强的人,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诱惑,把人引入不归之路,要防止这样的悲剧,除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之外,职能部门还需要发挥管理、监督、惩戒的责任,让掌权者不能为所欲为,让权力用于正途,用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