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增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人文增城”,2014年3月份,增城市正式启动增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增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由增城市委宣传部牵头,增城市文体旅游局组织实施,制定了《增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方案》并经过增城市委常委会议审定,成立了评选活动领导小组、专家评选小组和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统筹和评选工作。 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宣传发动,在增城网站开设“我心中的增城历史文化名人”专题网页接受市民投票,投票总数达55.9万票;举办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研讨会,邀请省、广州市和增城市20多名文史专家为评选活动建言献策;开设历史文化名人讲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6场;开展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征文比赛;在增城日报社开设“聚焦增城历史文化名人”宣传专栏,连续19期对31名候选人的事迹、故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并刊登专家相关评论58篇;组织媒体对评选活动情况进行跟踪报道,组织社会各界代表畅谈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通过“生活圈”、“校讯通”、图书馆信息平台、电子屏幕等宣传载体发布活动启事、推荐、投票等信息,积极发动广大市民参与。经过广泛推荐、专家推选、网上投票等环节,10月15日,专家评选小组对增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候选人进行票选,评选出增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8名,分别是:湛若水、崔与之、何仙姑、胡庭兰、古成之、郭继枚、赖际熙、陈大震。 1.湛若水(1466—1560) 明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新塘人。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弘治十七年中进士。正德七年47岁时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王。历任南京礼、吏、兵部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热心教育,一生捐资创办书院超过50所,门下弟子4000余。明代心学大师,时与王阳明齐名,有“北王南湛”之誉,其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在日本及东南亚有很大影响。若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寿示人,95岁临终前仍讲学。著有《湛甘泉文集》。 2.崔与之(1158—1239) 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中新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先后任浔州司法参军、邕州通判、扬州淮东安抚司、四川制置使等职,作为边关大帅长期与金兵作战,使金兵不能越雷池半步。端平二年(1235),理宗拜授与之为参知政事,后受为右丞相,但崔淡薄名利,曾8辞参知政事,13次请求辞免右丞相,历史上传为佳话。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创立岭南史上第一个学术派——菊坡学派,被称为“粤词之祖”。他一生无愧于清正廉明之循吏、治国安邦之名臣。谥“清献”,与唐宰相张九龄并称为“广东两献”。 3.何仙姑 中华道教名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生于唐朝开耀二年(682年),增城人何泰之女,因勤劳、聪慧、富有爱心,向往美好生活,而被神化为仙,成为中国妇女美丽善良、智慧的化身。《增城县志》、《全唐诗外编》收录有她的诗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为何仙姑诞。“八仙”的故事在海内外广为传颂,何仙姑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