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边。地理坐标:北纬23°5´至北纬23°37´;东经113°32´至东经114°0´。总面积1616.47平方公里。四邻:东部龙地、红花地、新山吓、荔枝坳、钟鼓岭、单竹山与博罗县相连;东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龙潭埔、铁线关、牛牯嶂、正在顶与龙门县接界;西北部大尖山、凤凰山、大鹧鸪山、张古坳顶与从化市为邻; 西部省国药农场、山口、官山、沙村与广州市萝岗、黄埔区接壤;南部沿东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市区中心荔城西距广州市中心约60公里,东距博罗县城60公里,北距龙门县城108公里,西北距从化市城区51公里,南距东莞市城区40公里。自古以来增城就是广州至粤东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卫广州的军事要地。 建置沿革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时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县,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但经历240多年,并无人去考证。上届修志时(1987~1993),对此问题进行考证。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40),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 参与考证的专家教授一致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梁、陈两代移东官郡治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其后经历唐、南汉、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广州名称多次改变,增城始终都是广州的属县。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2014年2月份国务院批发准许增城撤市建区. 境域变动 明代县境西北部划入从化县,弘治六年(1493)划东北部置龙门县。西南边境沙村原属番禺县,约于明代中期划入增城县。1957年将县境西部罗布洞村划入广州市,面积38.3平方公里。2005年,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永和镇贤江、禾丰、新庄、永岗等4个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面积119.51平方公里。 县治变迁 增城市城区荔城街,是原增城县县城。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增城县……汉故县,在今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今县东北十里九岗村,后又移今治”。《读史方舆纪要》说:“增城旧县,县东北五十里,汉置县于此,唐时移置于县东九岗村,后又移今治。元末曾筑土城,明永乐元年始甃以砖石,成化五年复增拓之”。由此可知,自汉至今,县城有三处。 据《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增城县,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下记:“广州增城县,州东一百八十里”。可见汉代县城在唐末至宋初仍未变动。《元丰九域志》记:“广州增城,州东一百二十里”。里程的变动,表示县城已经迁移。 《太平寰宇记》书成于北宋年间(公元976~984),但迁移地点有误,不是迁往九岗村而是迁往东街村。宣统《增城县志》说:“县旧治,北十里东街村,大江西抱而无城池之守,后以其地涣散,不足以临控全县,乃相龟峰南麓九岗村而迁焉”。九岗村即今县城(荔城)所在地的原村名。 县城迁至今址确切时间尚难考证,但从《元丰九域志》所说:“州东一百二十里”,与《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所说“州东北一百八十里”里程相差六十里,即所迁移的新县城距旧县城已超过“汉故县在今县东北五十里” 所说的距离,故应当是指迁至今址,而不是迁往东街村。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刊行的,可以认为那时县城已设在今城。则今城在十一世纪初期已经设置,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今城内的万寿寺原名法空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改称万寿寺。古代不少城市有万寿寺,多为僧人及地方官员向皇帝表示祝寿、祈福而设的。 增城那时搬迁县城是一件大事,为此将新县城内的法空寺改名万寿寺理所当然。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元丰九域志》改了里程后,所指的县城当是今城。同时,今城被立为县城更确切的时间,也就是在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东街村县城存在的时间,大概在《太平寰宇记》与《元丰九域志》所成书的年代之间,即公元976~984年与1085年之间,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旧汉县城址,从“今县东北五十里”的记载考虑,以永汉河汇入增江处,相传名叫“二龙争珠”的地方可能性最大。该处水陆交通方便,背靠山丘,前面有小块河谷平原,是县境南北咽喉之地(古代龙门县属增城)。在古代人口稀少,着眼于保卫广州的情况下,选择该处设县治是适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