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由来 增城设市沿用原增城县名。增城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加城说:宣统《增城县志》载:“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古代建县取名,通常由当地官吏提出,层层上报,最后由朝廷审议批准,怎能说增加一城,便叫增城,这样马虎?清嘉庆《广东通志》未收此说,故此说的可信度最低。 二、神话说:《元和郡县志》载:“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阆风:相传为神仙所居住的山名,增城:神话中的地名)。明嘉靖《增城县志》载:“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楚问即《楚辞·天问》,内载:“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又《淮南子》:“昆仑山有增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 《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登阆风之曾城兮,树不死而为床。”由此可知,“增城”一词,起源于神话。自战国至后汉,此神话仍然流行。屈原《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说明白水与阆风、增城等神话有密切关系。增城县白水山在《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广东新语》等书中,均有突出记载。增城县得名,也许与白水山有关。此说的可信性较高。 三、增江说:《太平寰宇记》载:“增城县,因增江为名。”又在“南海县”下记:“增水今名增江,源出增城县东北。”可见增江原名增水,因增江为名,是宋代才有的说法。此说的可信性比前说为低。 从明代《永乐大典·广州府增城县之图》得知,明初增城县(包括今龙门县)除县城外,境内划分为6个巡检司及12个里。其后里改为都,都下设图。清代依明代旧制。民国期间初期依旧,后改都为区,区下设乡。建国初分为7个区,1957年撤区改设2个镇和16个乡。1958年改称镇乡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改为区公所。1987年又改为镇,至1993年,共有15个镇。 1994年区划 1994年行政区划在1993年的基础上,新设沙庄街,作为市东南的对外通道。1994年镇、街设置及其所属居民、村民委员会列表如下(说明:“居民委员会”属镇(街)行政单位的派出机构,“村民委员会”是镇(街)属下的基层行政单位): 1994年增城市镇(街)属居民、村民委员会一览表
2005年区划 2004年2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市划为3个街、6个镇(即将荔城镇划分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镇改为朱村街,永和、沙埔、宁西、仙村镇并入新塘镇,福和、镇龙两镇划入中新镇,三江、沙庄两镇街并入石滩镇)。2005年4月,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新塘镇内原永和镇境内的贤江、禾丰、新庄、永岗4个行政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调整后2005年街镇设置及其所属居民、村民委员会列表如下(说明:“居民委员会”属镇(街)行政单位的派出机构(又称“社区”)。“村民委员会”是镇(街)属下的基层行政单位): 2005年增城市镇(街)属居民、村民委员会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