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圣诞日。而一个月之后的农历五月初九,则是正果寺宾公佛成道的纪念日。近一千年前,增城增江下游番丰村牧童出身的和尚余宾在家乡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由此正果开始得名,沿用至今。作为岭南为数不多的保留着真人肉身佛的寺院,正果寺自南宋起,历经元、明、清、民国,迄今香火不衰。 清光绪年间,皇帝特赐予封号并赐封牌坊,于是正果寺也成为广州唯一一座获得皇帝御赐牌匾的寺院。历代名人如文天祥、陆秀夫、海瑞、孙中山、蒋介石、朱德等均曾来此瞻仰,声名远播。正果寺建筑以“三托”(莲花托、燕子托、龙凤托)、“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称于世。 先有“正因”,再有“正果” 佛语有云人修炼得道而成正果,正果名称的由来,即为南宋庆元年间,当地放牛出身的和尚余宾修炼成佛,人们由此建正果寺而得。上溯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至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今正果一带,就为增城县府衙驻地。据记载,自北宋始,当地就掀起了礼佛之风,寺院兴起。至南宋年间,今正果圩三里以内,竟建起了皆山、明山、正果三大寺院,香火鼎盛时四乡僧众衣衫黄影、走动不绝。 始建于北宋的皆山寺,多被叫作正因寺。明山寺稍晚建立于皆山寺,也即牧童余宾出家之寺院。到了南宋,宾公成佛,正果寺建立,与正因寺恰成“因果”对称,先有正因,再有正果,亦切合佛学之要义。正果寺是三大寺院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这座历经近千年流变的知名古寺,历朝均受官方贤达重视保护,得四方百姓顶礼膜拜。 而真正考究起来,正果寺之所以闻名,与宾公的真人成佛不无相关,而宾公坐化之肉身就供奉在正果寺。至今寺中尚存碑记:“记岭南列杂相望,唯吾增城正果寺则宾公之肉身在焉。”明崇祯年间举人、邑中教谕徐应亨诗中有云:“南华正果普留躯,慧焰双悬海上珠。”直将宾公与南华寺祖师六祖慧能相提并论。 正果寺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明成化年间重建,经历清嘉庆二十二年、光绪三年两次重修,现保存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三栋,抬梁式、硬山顶、歇山顶兼并的古建筑物。整座建筑古色古香,巍峨壮丽,尤以“三托”(莲花托、燕子托、龙凤托)、“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称于世,充分体现了明清时代岭南民间古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 山中坐化,圩中建寺 正果寺以东三里外的瑞山,相传即为宾公坐化成佛之所在。现今宾公坐化之处还保留着宋皇祐年间的摩岩石刻,上书“成佛岩”三个大字。宾公俗名余宾,出生于今正果镇番丰村,他自小进山放牛,后于明山寺削发为僧,最终在瑞山上的一块岩石坐化圆寂,俗称牛仔佛。成佛岩岩面昔年题字清晰可辨,岩后牛仔佛出家的明山寺虽已不复留存,但岩边还有一个重建的小庙,供奉着袅袅的香火。 相传余宾年少早慧,心慈孝顺,但秉性奇特,屡有神异之举,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成佛前的趣闻轶事。据记载,正果寺原选址于宾公化身处,选址之日在成佛岩烧香择吉,却不料香烛之烟火在三里外的圩中冒出,遂改在冒烟处建寺。瑞山古称牛山,正果圩古称牛岗圩,明清时曾称金牛都,牛可谓是正果的吉祥物,而一切皆因宾公牛仔成佛而得。 当地流传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宾公尚未成佛之前,有一对看风水的师徒来到牛山,凭山而望,师父观山势似牛,遂下断语:“大牛赶细牛,代代出公侯。”而徒弟观山势似象,亦下断语:“大象赶细象,代代旺和尚。”虽属流传,然徒弟之说却得到了确切的应验。 不腐肉身供奉千年 目前的正果寺,虽按寺院习俗供奉着佛祖、观音等佛像,但最吸引人的无疑就是宾公生佛。穿过大雄宝殿,第三进供奉的就是宾公生佛,这具佛像即由宾公坐化时的肉身装塑而成。近千年的肉身如何保存着真身不腐?这个问题同样引人入胜。据介绍,他不同于埃及的木乃伊,也不是医学上的干尸和蜡尸; 而是先把尸体弄成盘膝而坐的姿势,背后撑铁条,然后用掺加了五香粉的福州漆,在尸身上反复扫抹几十层,使尸体有一层厚约5、6毫米的漆壳。全尸身仅在下部留一个孔。再把漆好的尸身放在装满生石灰的大缸上。数年之后,尸体肌肉腐坏,尸水由下部小孔排出,漆壳内便剩下一架骨头,这便是“真身”了。真身佛像前有一副对联:证得菩提心有路,果真佛法力无边。这副对联喻求着宾公诚心向佛,终成菩提,法力无边。 功德流传获皇帝御封 关于宾公成佛之后的显灵及功德,民间流传着众多故事,最普遍的莫过于清朝咸丰四年,山贼土匪攻陷县城,当时乡绅群众打着宾公的旗号与贼匪抗衡,贼匪惊慌溃败,才得以收复;再如光绪三年洪水泛滥成灾,乡民祈求神佛庇佑,宾公佛大显神通,化身乡民打出宾公旗号率领群众抢险救堤,洪水顿时消退。 由于宾公佛屡次显灵救助乡民,乡民感激恩德在寺院塑造三尊行佛,每逢斋戒建蘸诞会期或流行灾疫,均接宾公行佛返乡,镇妖驱邪,消灾僻疫。这些虽为民间传说,但却也有历史佐证,相传清光绪六年,皇帝听到了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大为感动,随即降旨,敕加封号,在正果寺前造“敕封昭显”,并御笔亲题“敕封昭显”、“旷典”、“殊恩”等牌匾。 宾公佛的神通,当时的文人学者也多有渲染,如邑中名流彭序就曾在正果寺写下过一副昭示宾公功德的楹联:“正是敕封昭显佛,果然圣寿得施神”。而大雄宝殿前的“万德庄严”牌匾,出自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