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应该干农民不能干的事情,应该去示范和引领,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之后,他们的品牌和经营还可以很好地持续下去。互联网只是一个桥梁,人和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张永佳说。2015年5月初的南粤是荔枝开始逐步成熟的季节。广东省增城市仙村镇竹园村梅姐的荔枝园里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 45岁的梅姐站在果树下,看着满树的果实喜上眉梢。她摘下一颗饱满水灵的荔枝递到记者手里,突然想起什么,担忧地问:“你是记者,你说,阿佳的村官工作做得这么好,会不会调走?”旁边的张永佳立即用粤语插话说:“梅姐你安心,无论我在边度(哪里),你家的荔枝我都会帮你卖晒(卖掉)。” 张永佳是仙村镇沙滘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当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他一起走在乡间,不时有村民亲热地叫住他,问他一些农产品网上销售的问题。也有人像梅姐一样直截了当地关心起他的去留,对他的信任写在脸上。张永佳发起的“原*生活”电商平台每年可以帮助农户销售200多万斤农产品,这一数据固然具有新闻价值,但记者更感兴趣的是,他赢得村民如此信任的窍门到底是什么? “哪里有什么窍门?”在增城市永宁街汽车城大道一幢居民楼里,张永佳一边领着记者参观“原*生活”工作室,一边笑着说,“创业这条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看到我们刚起步时的艰难,就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来之不易。”这个200平米的工作室位于一个正在拆迁的城中村,租金4000多元一个月,几乎没有像样的装修,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分隔; 等待发货的小南瓜、土蜂蜜等生鲜特产和打包用的材料堆满墙角,显得空旷而凌乱。难以想象,就凭这么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这么简陋的地方,能创造出如此大的电商奇迹。张永佳说:“如果说我们这个创业团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一开始我们就不以盈利为目的,‘电商扶贫’这个信念一直没有变过,支撑我们度过一个个难关。” 2008年大学毕业的张永佳曾经是深圳一家大企业的白领,但高薪未能淡化他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工作一年后,在同事诧异的眼光中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到2012年,他在新塘白石村做村官。那三年,他目睹了村民们的辛苦,开始思考怎么帮助他们。“村里出产的农产品质量很好,但售卖方式却很原始。 村民们每天一大早到田间去采摘,然后抬到集市去卖,运气好的时候上午能卖完,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再抬回来。在村委办公室的窗外,我经常看到村民抬着卖不掉的农产品回家,满脸无奈与疲惫,真的好心疼,一直思考着怎样去改变他们的境遇。”当时增城市的100多个村官都在一个qq群里交流,他由此和宋俊文等8位大学生村官一拍即合,开始筹划“增城特*网”(后发展为“原*生活”电商平台)。 2013年,他们的网站上线运行。刚开始便遇到了不少难题,张永佳掰着指头一个一个数:“第一是差评。在淘宝上如果有差评,一个月都上不了活动,由于经验不足,我们最初收到不少差评,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二是农产品包装需要很多窍门,一不小心产品到了客户手上就已经坏了,投诉退货比较多;三是电商人才的缺乏,网络销售农产品,设计和包装至关重要。若专门找人设计,费用太贵,我们只好自己从头开始摸索,整个团队都非常疲惫……” 最痛苦的是,他们一直都在亏本,辛苦筹集来的资金不断地投下去,又不断地消失。于是,陆续有人离开,最后只剩下他和宋俊文、刘汝凤三个人。转机发生在2014年。广东省梅州市是全国最大的柚子生产基地,出口量很大。有一家企业老板和当地扶贫办的人聊天时透露,他们企业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柚子因为果形不合格不能外销,只能以2、3毛钱一斤的价格卖给当地的小商贩处理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