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马拉松热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马”的行列中。不少人因为跑了人生的“首马”,从此疯狂爱上“跑马”。来自珠江学院会计专业的大二学生黄铃琳就是其中一名。2016年20岁的黄铃琳,自2014年参加了广州马拉松比赛后,从此爱上了跑步。一年多时间里,她不仅在学校组建了zur跑团,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跑步运动中,还频繁参加“跑马”,并在2015年深圳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收获“跑马”生涯的第19枚奖牌。2016年1月上旬,记者走近黄铃琳,了解她的“跑马”故事。 因广马与马拉松结下不解之缘 现在的黄铃琳,一周至少跑3次5—10公里、半个月跑一次半程马拉松(21公里)、两个月跑一次全程马拉松(42公里)。在过去,她竟非常痛恨运动。她对马拉松的痴迷,源于一次巧合。2014年,黄铃琳的一个朋友报名参加广州马拉松比赛后中签,但比赛当天却因有事不能参加。第一次听说马拉松的黄铃琳,于是打算去“玩玩”,感受一下马拉松的氛围。 当时,从未接受过任何训练的她以4小时12分的成绩跑完了人生第一次全马。正是这一跑,让她从此爱上了长跑,与马拉松结下了不解之缘。赛后回到学校的黄铃琳,拿着自己人生的第一枚马拉松奖牌看了许久,身体里的血液随之沸腾起来。“这枚奖牌对我意义重大,它是我一步一步跑出来的,或许是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让我痴迷,只要坚持跑下去,就不会被辜负。”黄铃琳说。 组建跑团吸引越来越多人跑步 自第一次参加广马后,黄铃琳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她想要继续跑下去。2014年12月15日,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黄铃琳向学校申请的珠江学院zur跑团成立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的行列中,与黄铃琳一起并肩作战。平时,除和跑团成员一起拉练外,黄铃琳还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增江画廊。她说,那里的景色好,跑着跑着,许多烦心事就慢慢淡了。 黄铃琳越跑越远,越跑越快,从一开始的1公里,到5公里、10公里,再到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她说,跑步是孤独的,但孤独可带给人力量。黄铃琳不会忘记,在2015年5月17日,她突破了自己:独自跑完了人生第一个42公里。虽然当时累得趴在地上5分钟动不了,但超越自己的喜悦,从她每一个毛孔里溢了出来。 爱上跑步,让黄铃琳经历了很多,也让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她从一个刚上大学时的懵懂女生变成了跑团里的“大姐大”,事事都要给社团成员做榜样,自然更加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也成就了越来越优秀的自己。黄铃琳最感激的是,因为马拉松,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许多友谊。 负伤斩获“跑马”第19枚奖牌 在“跑马”这条路上,朋友的鼓励对黄铃琳的影响颇大,他们一直给她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是她的战友,还是她永不停息跑下去的重要动力。在朋友的鼓励下,黄铃琳带伤参加了2015年12月5日举行的深圳国际马拉松比赛。“全国的马拉松赛事虽然很多,但在广东举行的并不多,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因小腿肌肉轻度拉伤,黄铃琳最终以4小时27分完成比赛,斩获“跑马”生涯的第19枚奖牌。虽然对这项成绩并不满意,但让她欣慰的是,成绩在4小时30分以内的选手可免去2016年深马的抽签环节,直接参加比赛。 跑完深马几天后,在2015年广州马拉松比赛现场,黄铃琳成了一名志愿者。在参赛队伍中,她见到了许多认识的跑友,并为他们呐喊加油,因他们的好成绩而兴奋不已。正是这种狂热的氛围,成了她痴迷马拉松的一个原因。在接触马拉松的一年多时间里,黄铃琳已跑破了5双跑鞋和很多双袜子,她说:“我想突破自己,跑出更好的成绩。跑步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从未想过哪天会放弃,我会一直跑下去。” 对话:如果你不甘心平庸,那就跑起来吧 ★记者:跑马拉松是什么感觉? 黄铃琳: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贴切:“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你会觉得这是你最光荣的时候,跑到20公里时,你会觉得选择是错误的,跑到35公里时,你会觉得这是一生中最愚蠢的决定,但是当你冲过终点线时,你会觉得这是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候。”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