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一书记载:“楊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新唐书·杨贵妃传》亦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己至京师。”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就是指的这件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行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飞马从广西一带传送荔枝到华清宫是何等的困难。但是为了讨好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还是下令照办。杜牧的这首诗不言唐明皇荒淫好色,也不言杨贵妃恃宠而骄,只是用一句对比法提及“一骑红尘妃子笑”,便勾勒出皇帝与妃子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杜牧的这首诗,是同类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宋神宗年代高安人彭乘在其著作《墨客挥犀》一书中却云:“杜牧华清宫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未尝六月在骊山也。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是杜牧的诗失实还是彭乘主观臆断呢?这是一亇值得关注的问题。 六百年未解的下联:“荔枝红挂绿” 这是荔枝之乡增城广为流传的一对荔枝名联。这对名联背后流传着一个名人与荔枝的故事。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的湛甘泉(若水)把福建游仙凤亭的良种荔枝核带回家乡广东增城沙贝(今新塘),交给乡人到四望岗上培植。十多年后,四望岗荔枝成林,人们把这种清甜爽口的荔枝叫做“尚书怀”。一年夏天,湛甘泉讲学回到家乡,见到“尚书怀”荔枝不但在四望岗漫山红遍,而且村前村后,田头河边也丹果累累,不胜欣喜。 一日,他在东江河边一个荔枝园里,见到那些伸出水边的荔枝枝丫挂满丹果时,便触景生情,要为荔枝撰副好联。“荔枝枝枝枝映水”,上联脱口而出,但下联总觉得不满意。这时,随从的学生向他建议,干脆以品荔为名,设个荔枝宴会,邀请各方文人墨客共聚一堂,品荔会友,共对下联。学生的话一出,甘泉连声说好。“以荔会友,吟诗赋对,何乐而不为!” 几天后,甘泉府上雅士满堂,大家谈笑风生,开怀品荔。其间,甘泉将对联之事托出,向大家诚求下联。“荔枝枝枝枝映水……”,甘泉的话一出,座上一名后生便应声而上,“菱角角角角朝天”。荔枝对菱角,映水对朝天,对物贴切,声韵工整。甘泉拍案叫绝。这时人们才注意到应对者是增城县举人胡庭兰。在场的文人墨客也纷纷说好。 当晚,甘泉盛宴款待客人,并吩咐家人,给每位客人送上一筐新鲜的尚书怀荔枝。席间,一位骚客又提出一个新的上联:“荔枝红挂绿……”;可是,一直没有人应对。散席前,甘泉对大家说:“今日胡举人对了我的上联,我要犒赏荔枝十箩,连同用红帖写成的对联,明天专程派人送到胡府上。至于‘荔枝红挂绿……’,如果有人对上下联,我将加倍犒赏!”600多年过去了,每逢荔熟时节以荔会友已成了增城的习俗,但“荔枝红挂绿”的下联好像至今还没有人对上。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从那时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每当蝉鸣荔熟时,岭南荔乡处处浑圆墨绿的荔枝林,红玛瑙般的荔果坠满枝头,含丹飘翠,蜜香四溢。博得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尝过荔枝后高兴地赞曰:“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汤霜。”北宋苏东坡被贬惠州安置,吃到岭南荔枝时,感慨地赋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罗浮山的荔枝名扬天下。 据惠州市博物馆考证,这位大文豪不单中意罗浮山的荔枝,还经常光顾惠城区的荔枝园,在那里吃荔枝咏诗。当年苏东坡谪惠,居住在嘉寺时,曾偕友人游白水山,回归时曾“晚休于荔蒲之上”(孔凡点校本《苏轼文集》)。乡亲父老邀请东坡“携酒复来”,东坡“欣然许之”。此处自此就称“荔蒲”至今,附近王氐宗祠门联也有“荔蒲春浓”之语。荔枝中最名贵又古老的品种算是增城挂绿,它最古老的一株母树,是长在增城市的西园,此树历史已有400多年。 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个曾任兵部尚书的湛甘泉(增城新塘人),从福建仙游县枫亭镇取得一棵优质荔枝苗,带回到增城,叫僧尼栽植于西园,而变为现今的挂绿荔枝。这棵树结的果与众不同,它的每一颗荔枝都有一道明显的绿线从柄部绕身而过,把果身平分两半。近柄的地方两旁还有两个耸起的“肩膀”。它的肉比其它荔枝晶莹,表面光洁如玉,如果用簿纸把它裹住,那纸却隔夜不湿。尝一口,除了特别的甜爽,还兼有一种清香的美味,过去作为朝廷的贡品。清代文学家朱彝尊说:“闽粤荔枝,向无定论。以予论之,增城挂绿,斯其最矣!”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