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龙舟爱好者自筹资金改革造船 自办活动以龙会友 破局东江龙舟传承

16-5-19 07:3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083| 评论: 0|来自: 东江龙船论坛

摘要: 由于受到不同的客观条件影响,在东江流域局地,过去数年时间里,端午民间龙舟活动都出现了盛景式微的状况。意外的是,就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增城区石滩、仙村一带爱好龙舟活动的民间青年,却通过改款龙舟、自办龙 ...
由于受到不同的客观条件影响,在东江流域局地,过去数年时间里,端午民间龙舟活动都出现了盛景式微的状况。意外的是,就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增城区石滩仙村一带爱好龙舟活动的民间青年,却通过改款龙舟、自办龙舟交流活动、组建业余俱乐部等形式,让已沉静下来的增城水乡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为东江龙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新的模式。


没有龙舟怎么破?自筹资金改革造船

传统意义上的龙舟活动大多是围绕“大龙”(坊间称作“大头狗”)开展,动辄就要五六十人参与。而且龙舟大多属于村组织,由其牵头组织举行与龙舟有关的活动。那么,能不能把传统的龙舟活动,改成小众参与呢?增城石滩的水乡青年就先行先试,大胆吃螃蟹,破旧立新。从收集回来的资料所知:在2010年时,石滩流域就出现了一款相当吸引眼球的改款龙舟。塘头村就是这种龙舟的第一位拥有者。

这种“缩短版大头狗龙舟”(坊间暂称其为“细头狗”,以下称“中龙”)。经造龙舟的师傅按比例缩小后,中龙的船型、龙头等重要细节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当中的神韵绝不比传统大龙逊色。扒起来,灵活轻便,极具灵动个性,相当拉风。紧接着,顾屋、沙尾、元洲、下坑等青年组织竞相跟风造船投入到龙舟活动中。

他们更是围绕这种新型中龙不断进行改进,从最初的船长13-14米,改到后期的18米-19米多。据长期参与中龙活动及造船研究的石滩乐叔介绍,中龙的设计出发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理念则是要“保留东江龙舟大头狗味道”,这是造船时的主导思想,必须要赋予中龙应该要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由于中龙的参与人数约为20人左右,召集人员快,参与度高,2011至2012年间,中龙龙舟活动在增城区石滩镇达致全盛时期。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造龙舟的资金哪里来呢?它一方面来自于当地一直热衷于支持传统文化的企业老板的热心赞助,另一方面靠参与青年人共同出资。

传播流行怎么破?自办活动以龙会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说石滩是中龙的诞生发源地,那么仙村就是中龙的传播壮大的阵地。仙村流域,河涌相连,水网密布,独特的水文环境使得仙村多地具有与生俱来适合开展龙舟活动的优越环境。首当其冲的便要数竹园、巷头一带。荔林簇拥,堤围相伴,古桥相牵,水乡景致怡人。

2013至2014年间,由增城区龙友轮流牵头组织举办的多站式“以龙会友”活动便在这片水乡中接连举办。上延到石滩下坑,下抵至东莞潢涌等地。从活动筹组、保卫、物资、赛事安排、赛后颁奖等环节,都由每站的“主办方”统筹执行,由当地青年自发组织参与。

做好传承怎么破?再办业余龙舟俱乐部

长期受到龙舟文化熏陶和龙舟风俗活动浸淫的增城区水乡青年,一到龙舟季就当然想着扒龙舟,这是民风民俗的使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约定成俗,是融在骨子里的一种习惯,是生物学中的自然条件反射。增城石滩、仙村两地的中龙活动的出现,也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水乡群众灵活的民间智慧,而水乡青年们的创新,敢行敢试,正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最好诠释。

通过多年的发展传播,“仙石地区”一词便在论坛圈中传起,反映的正是仙村、石滩两地的民间青年,通过自身努力,让东江龙舟活动及文化传承找到了新路子,开启了新模式。一系列的龙友活动更是间接催生出“业余龙舟(队)俱乐部”。据两地龙友参与收集统计,石滩区域就有“顾屋龙舟队”、“元洲水头龙舟队”、“下坑蓝鲸龙舟队”等。

微信热文“毓秀楼旁的蓝色人文”说的正是石滩镇下坑龙舟队当中的故事。一种团结的向心力把这支后生的下坑龙舟队集结在一起,一股新生的龙舟力量在前人的引导培育下逐渐成长,蓄势而发。而村里头的“毓秀楼”或就是体现着下坑人们重视培育优秀后人的优良传统,以及长辈对后辈的美好祝愿。

增城区仙村镇区域更有上境水门头,上境榕树头,上境岭贝,下境塘面坊,下境巷美,巷头,岗鼻头,沙角,下基,水龙湖,噉吓青年会等过十支民间青年龙舟队,他们当中有些成员更是迈向专业化层次,参与系统训练,征战不同类型比赛。我们一起预祝各个龙舟队在未来的各项赛事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东江代有新人出,龙舟青年敢担当

增城东莞等地区的东江青年,是一班热爱龙舟活动的青年。他们对龙舟的热爱,都来自于上一辈的耳濡目染。今天,他们接过棒,对龙舟有更多的想法和主见。就拿订造龙舟来说,他们侧重于“性价比”,他们当中的队伍“管理层”,常常为订造一首龙舟奔走于各大船厂。因为资金都来自队员们的筹集,不排除部分还是“省吃俭用”留下来的;

所以“领队”深知不能浪费一分一毫,既要龙舟造得好,又不能浪费资金。有好的龙舟才是龙舟活动的物质基础,东江青年通过龙舟活动,更懂得交流、分享、巩固友谊。祖辈流传下来的“龙舟外交”到了他们这一代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和延伸,跨越东江两岸三地的的局限,有了龙舟qq群,有了龙友微信群,有了自发组织的龙舟友谊赛活动。

东江青年中,还有一班特殊人群,他们不张扬,不显露,总在后方默默地为东江龙舟文化的传承作收集,作记录。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脚步触及河堤泥滩杂草丛,只求一睹龙舟龙头的真容。还有一些“技术男”,船厂“偷师”学技术,把东江龙舟浓缩成一件精致的模型,匠心独具地制造出龙舟工艺品。

例如早已闻名龙友圈的“龙舟医生”(乐叔),凭借自己多年的技工造诣,再加上热心求学,深得造船师傅传授,掌握了一门修整龙舟的小手艺,每年龙舟节,他的“移动龙舟4s店”就会时常奔走于各地,为龙友们提供龙舟维修保养的服务。东江代人新人出 龙舟青年敢担当。不得不承认,这一代东江龙舟青年已经逐渐成为传承东江龙舟的中坚力量了。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以广州市增城区赖际熙为首的客籍精英首倡成
  •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小学教师单洁丽 用
  • 增城有段古:西罗乡成立了广州首个中国共产
  • 广州市增城区抗日游击武装:广东人民抗日游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