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一两个补鞋匠。他们用一双巧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顾客的旧鞋焕发新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补鞋行业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补鞋匠的身影也越来越难寻觅。近日,记者辗转多次,终于在荔城街旧市场内找到了一位多年来都坚守这门传统手艺的老人卢阿姨,她用亲身经历诉说了补鞋行业的变迁。一个陈旧的“百宝箱”,一台磨得铮亮的手摇补鞋机,一条布满纹路的小板凳…… 工龄33年更加显得鹤立鸡群 在增城区荔城街轻工业市场内(俗称的旧市场),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不管酷暑还是寒冬,晴天还是雨天,总能见到几位身影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家伙”,或是一针一线细心缝补,或是手法熟练地摇动补鞋机。走近细聊,这些摊主的老板,都是已经默默坚守不足两平米小摊位几十年的老师傅。而一位年逾半百的卢阿姨,工龄却已33年更加显得鹤立鸡群。 每天,她都与胶水、皮料、麻线等材料打交道,周而复始做着缝补、粘合、钉掌等一些琐碎的工作,尽管她已经驾轻就熟,但任然丝毫不敢马虎。用卢阿姨的话说:“修鞋很脏、很累,没有什么人愿意从事,但是自己没有其他能够支撑生活用己,这份手艺更加不能放下,要么不做,要么就得有责任,即使是一件小事。”这个念头一直存在着卢阿姨心中,一做就是33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摊位,身后那台不知道是用坏后第几台的补鞋机,以及那段驻守在旧市场的岁月,都是她辛苦工作的见证。 听周边人介绍,卢阿姨手艺好,大多顾客几乎是放下鞋子丢下一句“等会来拿”,就赶着去忙自己的事。不久便来了一位中年妇女丢了一双鞋子,卢阿姨一边做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还热情地向顾客打着招呼。拿到一双鞋子后,从验伤,锉削,找平,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缝补,粘合,修掉毛刺,最后将鞋子举到眼面前平视,再放地上俯视,两番端详毕,终于确认修复。 机器用的太勤就坏的快 “现在用的补鞋机是最新买的,差不多三五年就得换一台,机器用的太勤就坏的快,以前的旧市场每逢周一、周三、周日就是周边镇街过来囤货的日子,那时候一天得补好几十双鞋,歇息时间都没有。”卢阿姨一步一步、一针一线耐心将客人刚丢下的鞋子仔细缝合,不一会儿鞋子就补好了。多少年来,卢阿姨一直坚守在老地方给来往的行人修鞋,经他一双糙手修过的鞋不下万双。 流光浮影中,他也从青年走向了中年,慢慢走到半百。但是卢阿姨很乐观,也很知足,爱岗敬业的他,从没有哪天对它的工作抱怨过,只是在面对记者的镜头时,卢阿姨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或者是排斥,卢阿姨说:“这份工作不光鲜,自己也不是明星,不愿意让别人关注,踏踏实实做好一份工作就是最好了。”一字一句中无不透露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过后,记者也便没有再过多强求。 有段时间还是被高档商场里的一家修鞋铺吸引,相比之下,有店面,服务员,高档修鞋机器,尤其是老板态度热切,修补项目也是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可谓是还能将鞋子“起死回生”,大多来这里的客人,被老板热情的一番口舌“忽悠”过后,都会选择留下来。但是回头看过,修补手法相差无几,效果也是不相上下。 可能当传统的慢工出细活被机器吞噬的时代,对现代化的技术更加相信,并不否认时代进步带来的便捷,只不过对于那些留下的手艺智慧感到惋惜。看着手艺人施展手艺,一点也不亚于看艺术家创作,自信、专注、迷人,这三个字用在这里,比用在别处还要妥帖些。盯着卢阿姨手指灵活的跳跃在补鞋机上,娴熟的技术,用心的态度,我想,再过很久仍然是如此。 增加收入从拓展业务开始 尽管补鞋行业仍有部分市场,但依旧要寻求新出路,如此一来,才能稳住客源,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么,新出路在哪里呢?卢阿姨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告别街头补鞋,走向店面化。她说:“生活水平变高,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与之相应的服务设备就要增多。以鞋子养护为例,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补漏洞、钉鞋钉,还有增色、提亮等美容服务。这种情况下,必须引进更加专业的机器设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顾客。” 但是,开店意味着增加投资,对于卢阿姨这样经济拮据的街头补鞋匠而言,显然不现实。于是,她只能再想办法,另谋出路,这又是一条怎样的出路呢?“其实就是增多自己的手艺,发展除补鞋以外的其他生意。”记者在卢阿姨的小摊上看到,老式补鞋机附近还有一台配钥匙机器和一些大大小小的工具箱。原来,卢阿姨如今不光补鞋技术娴熟,在别的方面同样出色,修伞、修包、缝边、改拉链等活儿都不在话下。“业务变多了,收入自然就跟着提高了。”卢阿姨笑了笑。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