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失有余殃:白湖村的历史教训 “德不孤,必有邻”,相反,人孤而邻非。这一点白湖村是有教训的。清末,白湖村尹氏的主事者在处理邻里关系上有失于德,结果导致了“余殃”。一天邻村有一村民到白湖村的田地里偷挖红薯,被白湖村民逮个正着。小偷被五花大绑地押回白湖村,主事者令村民把小偷吊起来拷打。此事很快传到了邻村。 邻村召集了数十名村民到白湖村讨公道,要求放人。白湖村的主事者厉声拒绝。邻村村民一气之下,毁了白湖村的文笔塔,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两村械斗。后来,因白湖村尹氏的一些做法授人以柄,邻村到衙门告发白湖村,白湖村遭到了清兵的镇压,导致村毁人亡。这是血的教训。“德者事业之基”,德立则事兴,德立则人信族旺。白湖尹氏宗祠对此作了精妙的注释。 秀明江公祠 秀明江公祠始建于清,坐东北朝西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3米,总进深25米。公祠保留着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穿斗与台梁混合式梁架,青砖石脚墙。石门匾阳刻“秀明江公祠”五字,用笔圆浑遒劲,透露出神祇敦穆如在上的庄严。秀明江公祠古朴秀雅,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封檐板所施的梅、兰、菊、竹四君子及花鸟纹饰的木雕,工艺流畅细腻,寓意隽永; 步梁上所施的戏曲人物驼峰、莲瓣纹和通花托脚雕刻相互映衬,在洗练典雅中,衬出诗意,衬出情趣,似乎在祝愿着**族群力行孝道、友爱、进取,子孙昌盛振家声。陆村**族群的开居始祖江叔孝于元泰定二年(1325)从广东花县迁居陆村。之前,该族群兄弟三人从江西吉安迁入花县,并在花县聚居繁衍。元泰定年间,兄弟三人分别迁入他处。老大江叔龙迁入番禺;老二江叔虎迁往东莞。 江叔孝是江秀明的高祖父。江秀明是一个善于经营而又具有朴素大同思想的有识之士,在他主事期间,他从族群整体利益着手,制订**族群农业发展规划,带领族群防水垦沙,把湿地浅滩淤积成陆,开垦成田;带领族群开山造田,筑陂引水,筑基种果,挖塘养鱼,把泽多岭多的陆村,建设成平畴沃地的渔米之乡。 他把自己的田产视为公尝,把公尝所得进行二次分配,并以一定的比例提取扩大生产公益金,用以发展生产,用以激励后学。他制订乡规民约,奖励孝道、忠义、友爱、勤劳者,处罚懒散、打斗、偷抢、奸佞之徒。在他的治理下,陆村**一族生产繁荣,民心安定,生活有序,族群内外和睦相处,风俗淳厚。 江秀明心怀族群整体利益,扶困济弱,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淳风俗的族规族训,对族群影响深远。清末民国,陆村**一族之所以走出了多位革命志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热枕和生命,书写了历史的光彩,这与**族训的熏陶不无关系。 江二哥,清末爱国进步人士,为保护村民免遭杀害慷慨就义 清宣统年间,江二哥怀抱民主革命的热枕,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军,在陆河部任队副。宣统三年三月间,为配合广州起义,陆河率部攻打增城县城。部队在西山一带集结。由于操作不当,“轰”的一声炮毁人亡,陆河等不幸牺牲。起义未遂。清军闻风追剿,江二哥逃脱。清军包围陆村,勒令陆村交人,否则屠杀**族人。江二哥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为保护族人慷慨就义。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群体:增城人民第二常备大队江清中队 解放战争时期,陆村**青年在增城党组织的教育和发动下,踊跃投身革命,以青春和生命,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2月,增城党组织派员前往陆村组建中共领导的地下武装,经受过江秀明朴素大同思想熏陶的陆村热血青年和主事者思想瞬间得到升华,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党组织的主张。 一方面**宗祠以公尝捐长枪、短枪及机枪共三百余支,同时把**族群在县城开设的商铺及书舍辟为党组织的秘密据点;另一方面,以江清为代表的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有三四十人枪的中共地下革命武装。不久,这支地下武装扩充为中队,江清任中队长,隶属于增城人民第二常备大队。日后,这批青年在迎军支前、剿匪土改、建设乡梓的历史进程中,以各自的业绩为**宗祠平添了几分典韵和骄傲。 除秀明江公祠外,陆村还有一座子聪江公祠。该祠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是一座古朴雅儒的仿清建筑。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穿斗与台梁混合式梁结结构,张扬着岭南古建筑风格。该祠三间二进,规模精巧。前进石门匾阴刻“子聪江公祠”,上款刻“民国二十六年建”,下款刻“宗孙孔森书”。 封檐板雕刻戏曲人物与梅兰菊竹纹饰,流露出高洁淡雅的气质。墙楣施彩色壁画,以戏曲人物生活场景寓意族群懿德成芳、礼义祯祥。江子聪为江秀明宗孙。他恪守江秀明的遗训,发扬把本宗田产视为公尝的集体意识,坚持把公尝所得进行二次分配的大同思想,受到了后人的景仰。看着宗祠,回味宗祠文化,让人想起族谱中的两句话:“祖德泽绵长,家传业永昌!”不错,惟家风正者,家声振,这是不容置疑的。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