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增城貔貅舞

11-1-28 10:5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342| 评论: 0

摘要: 貔貅是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 ...

貔貅是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至于天禄,则较少有人用以称这种瑞兽,还有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象”。

 



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增城貔貅舞是当地客家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舞客家狮”、“舞醒狮”。目前,关于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兴起于明末,二是说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约270年。派潭镇、正果镇、荔城镇等地方流行。

“客家猫舞”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在当代老艺人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客家猫舞”最兴旺的时期,男女都可表演。改革开放以后,受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客家猫舞”快速衰败。直到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增城荔城街棠村成立了貔貅队,开始排练已濒临失传的貔貅舞,从客家兄弟那里学会了全套的舞蹈动作。增城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与其它地方相比,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非常鲜明。首先,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独特——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

相传唐朝的唐僧、沙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经过峨眉山石燕洞时看见凶猛无比的雄狮。唐僧师徒取经来到南方看到客家地区发生瘟疫,当地百姓处于灾难之中。唐僧叫孙悟空驯服狮子逐出南方,为客家地区人民消灾避难,保一方平安。从此以后,客家人用竹子、纸皮和绸布扎成狮子。沙和尚和孙悟空组成一套舞醒狮的节目,逢年过节,舞狮表演,庆祝节日快乐。喜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平安幸福。在舞狮的过程中狮子与沙和尚、孙悟空互相逗乐,唯妙唯肖,气氛热烈,喜庆欢乐。

现存的“猫头”基本有两种,一种在头顶有一支独角,另一种则没有角。其次,“猫头”的制作材料以泥巴和纸张为主,程序较为简单。第三,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悟空)。第四,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第五,增城貔貅舞的表演过程特色鲜明。每场戏之前都有“打四门(即四个方向)”,即拜四方土地神的仪式。

上述特征也赋予了增城貔貅舞独特的价值。一.文化价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表演节目,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二.社会价值。“客家猫舞”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增城貔貅舞活动活跃开展,派潭已有5个客家貔貅队,现已发展到受客家文化影响的荔城棠村,也建立第一个非客家地区的貔貅表演队,2005年该队曾赴广州等表演多次。



增城市貔貅舞从山区向城郊发展,从客家向非客家发展,每年节假日在各镇街文化广场都举行演出活动,经常组织参加广州市等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相关比赛活动,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在增城文化广场经常举办貔貅舞演出,让市民亲身体会此活动的魅力,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对貔貅舞进行精心指导和改良,提高了貔貅舞的表演艺术性和欣赏水平,增城客家山歌队和派潭镇、荔城镇等镇、村都建立了貔貅舞专业表演团体,并加强排练,使貔貅舞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

 

增城市“舞貔貅”的困境在于目前各镇懂得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的村民已经不多,即使知道一点的,也基本都已经年过花甲,再加上又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所以很难传承了。现在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已经远离了传统的客家文化。“他们更向往现代的东西。因此,他们对这种民间艺术表演以及貔貅的象征意义都已经不感兴趣了。”

 

增城市“舞貔貅”的传承人是派潭镇的张永木和张文亮。他们是堂兄弟。他们组建的棠村貔貅队是目前演练最活跃的地方,但因缺乏经费,演出机会少,且鲜有外界的关心和支持,该貔貅队成员已经开始产生退意。张淀渊说,“舞貔貅”是一种传统表演,不像工艺品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同时,它毕竟又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要想挽救这种民间表演艺术,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多宣传一些传统文化。这样,这种表演艺术才会有“市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