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关于在新修的《增城市志》中不再写入“加城说”的建议

11-2-17 02:4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135| 评论: 0|原作者: 温敏崇

摘要: 《增城市志》正在修编之中,在此建议新修的《增城市志》不要再写入关于增城县名来由的所谓“加城说”,理由如下: 一、“加城说”的依据明显不足.“加城说”见于清朝时期县志,如嘉庆、同治时期的《增城县志》都引《永乐 ...

《增城市志》正在修编之中,在此建议新修的《增城市志》不要再写入关于增城县名来由的所谓“加城说”,理由如下: 

 一、“加城说”的依据明显不足.

“加城说”见于清朝时期县志,如嘉庆、同治时期的《增城县志》都引《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永乐志》已经失传,其说法依据已无从查考.永乐年号为1403-1424年,距增城建县一千多年.对增城历史非常熟悉的王一洲老先生在《文史小语:增城几说》中对《永乐志》的记载表示疑惑:“《永乐志》成书,距增城建县一千多年,其有何根据并没有说明.”除失传的《永乐志》外,“加城说”再也找不到其它史料依据.因此,王老先生在《增城县名由来和县城变迁》中说:“历代建县取名,都是一件大事,通常由地方官吏提出,逐层上报,经朝廷审议批准.怎能说增加一城,就叫增城这样马虎?故此说存疑较大.”也就是说,增城多年来采用了一个最无依据和最无文化内涵的县名来由之说.“加城说”依据不足是其一,不合情理规则是其二,因此备受质疑.

 



二“神话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史料记载增城地名由来最多的是“神话说”.唐代《元和郡县志》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下记:“增城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明嘉靖《增城县志》说:“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永乐大典》是我国明朝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收录关于增城沿革县名由来的志书有如下记载:《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以番禺县地析置此县,因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属南海郡.晋宋齐并因之.隋初置东莞郡,后罢.宋开宝五年罢县,六年复置.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秦本番禺地,属南海郡.后汉建安六年始置增城县,县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又云地有增江.宋开宝五年,废县,入东莞.六年复立本县.”《南海志》:“……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由此可见,已失传的《永乐志》与《永乐大典》有矛盾.永乐年号为1403-1424年,《永乐大典》于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其收录的地方志书并没有“加城说”.为什么独《永乐志》有“加城说”?这就让人很难理解.按推理,《永乐志》应晚于《永乐大典》成书,那为什么《永乐志》没有按《永乐大典》的记载来说?因此,从权威性和合理性来说我们只能采纳《永乐大典》的记载.

三、“神话说”符合古代州县建立定名规则.

历史学博士华林甫先生著有《中国地名学史考论》一书,对中国古代如何起地名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地名命名“取其嘉名”的观念从秦朝已经开始,汉魏时代,“嘉名”的使用已逐渐增多.增城是在后汉建安六年建县,故增城一名正是“取其嘉名”原则的运用.

华博士在书中恰好以增城为例加以阐释:“嘉名”也叫“美名”,《战国策》中已有“美名”一词,汉刘歆《西京杂记》、西晋潘岳《西征赋》也有“美名”的说法.不过“美名”运用到地名上大概较迟.《元和郡县志》卷四乌水:“初,统万城成,(赫连)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元和郡县志》卷一七恒州:“(北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元和郡县志》卷三四广州增城县:“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可见地名“美名”之说大约起始于汉魏时期.”南宋的王观国尝云:“古人建立州县,或由山名,或因水名,或因事迹而为之名,非此三者而以意创立,则必取美名”.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0泉州•景物:“锦田山,在惠安县,旧经云:上有豪民,居山下,开腴田万顷,故有美名焉”.则知南宋时地名“美名”之说已很常见.

 
华博士认为隋唐时期的地名学著作《元和郡县志》最早完整地总结了年号地名的命名原则,故《元和郡县志》关于增城县名来源的说法是足够权威的.上文提到了古人建立州县定名的规则,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州县定名还是很严格的,并非无章法可循.古人对于州县分立,或者以该州县所在的名山定名,或者以该州县所在的江河定名,或者又以该州县曾发生的有纪念价值的事迹定名;如果不以山、水、事迹定名,则必须取一个美好的各字.以此观增城地名由来,“神话说”因美名,“增江说”因水名,“加城说”与山名、水名和事迹都无关,更非美名.并且古代州县分立,即今天的行政区域调整,非独增城一宗,起名何至于如此草率.增城,就是增加一城之说,有后人望文生义之嫌.难怪王老先生质疑“加城说”,质疑的理由一是史料依据不足,二是如此起名实属马虎得不合情理,也就是不合前述的州县定名规则.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王承文先生在《“增城”和“博罗”地名与罗浮山早期神话关系考》中也说:“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增城县地名来源于昆仑山上阆风增城的美名,有其充分的历史依据.”汉朝道教盛行,崇尚神仙,增城作为仙境的称谓用于命名屡见不鲜.如汉朝时,“增城”用作汉宫名.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城 …… 鸳鸞、飞翔之列.”“增城”“亦作“增成”,汉张衡《西京赋》:“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驩.”《三辅黄图》曰:“七里宫、增城宫,增城宫在甘泉宫垣内.”所以,增城县名来自昆仑神话的说法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

按“神话说”,增城是昆仑仙境中地位最高最神圣的仙域,增城之名是美丽的“嘉名”.增城先贤湛若水(1466-1560)对此甚感自豪.湛若水作为明朝大臣出访安南(今越南),回来后写下《交南赋》呈报给正德皇帝.当中写到出访时向交南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曰中华之子族兮,家增城之九重,从帝游之玄圃兮,闲逍遥之阆风.”文中昆仑三级仙境增城九重、玄圃和阆风全部提到,湛若水认为自己的家乡就是昆仑仙城.从中可以看到,湛若水认可增城之名是由昆仑神话中得来.

四,“加城说”写入新修《增城市志》会继续起误导作用.

其实专家学者都知道“加城说”依据最不足,“神话说”最可信,上述两博士的著述中根本不提“加城说”.王一洲老先生也说:“县名来历虽可三者并存,但以第一种说法即神话之说可能性较大.”《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这样介绍增城:“增城,位于东经113.8°,北纬23.2°,在广东省中部.东汉建安六年(261年)置增城县.据《元和郡县志》:“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据《太平寰宇记》:“因增江为名”.1993年设市.”在这里也不提“加城说”.

沿用至明代有一千多年的“神话说”在清朝时突然被抹杀不提,令人感到费解,估计可能源于政治或文化的原因.1995年修编的《增城县志》中,重新将被中断的“神话说”写上,并载于三说之首,应该说是极大的进步.遗憾的是,由于将“加城说”写入《增城县志》,与“神话说”和“增江说”并列,而且没有作相关说明和宣传,结果人们误以为“加城说”历史悠久证据充分,因此增城人至今多不讲“神话说”.也就是说,最无依据和最无文化的“加城说”在增城成为主流之说,反而依据最充分最有文化意义的“神话说”在增城却鲜有人提起.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宣传“荔乡仙境”,一方面我们又将增城名字背后的仙境文化抛弃,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也造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增城内部讲“加城说”,增城外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书籍却讲“神话说”.为正本清源,避免误读,因此不应再将“加城说”作为县名来由之一写入新修的《增城市志》.

  综上所述,“神话说”历史依据最为充分,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增城之名最可信和最好的来由之说.“加城说”依据不足,其来源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不符合古代州县建立定名规则,并且最没有历史文化内涵,再将其写入新市志对增城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继续起误导作用.因此建议不能再将其写入新市志,更不能再让“加城说”成为增城之名来源的主流之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